喜报!︱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研发成果在《Genes & Diseases》杂志发表

贵州交通广播 | 2023-07-13 21:38

近日,贵州省人民医院刘健教授、神经外科韩国强教授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杨莎的文章被《Genes & Diseases》杂志(影响因子7.24,中科院遗传学1区期刊)接收,题目为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mmunogenic cell death-related prognostic model, and landscape of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in glioblastoma”。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形式,与免疫系统的相应反应密切相关。当肿瘤细胞或感染细胞发生细胞死亡时,可以释放出一系列信号分子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如热休克蛋白、ATP和核酸等。这些分子能够作为免疫刺激物,激活和招募免疫细胞,特别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摄取和处理这些释放的细胞内容物,树突状细胞可以呈递肿瘤特异性抗原,并激活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从而引发针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反应。ICD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因为它可以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一些治疗手段,如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已被证明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这种死亡形式的发生可以增加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从而提高治疗的成功率。ICD在癌症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胶质母细胞瘤瘤(Glioblastoma,GBM)中ICD的机制,可以为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诱导GBM细胞发生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可能有助于激活免疫系统,增强针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并提高治疗效果。但ICD在GBM中的重要作用还被深入研究。

在此背景下,基于34个ICD相关基因,作者成功地将GBM样本区分为两种ICD表达模式,并发现这两种模式的免疫微环境存在显著差异。随后,基于两种ICD模式之间的DEGs,研究者最终识别了4个ICD相关标签,并构建了具有良好诊断能力的ICD相关风险评分模型。此外,风险评分与免疫微环境、药物敏感性和肿瘤干性评分强相关。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ICD在GBM中的可能机制,并证明了ICD与GBM预后和免疫治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ICD诱导剂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GBM精准个体化免疫治疗的发展。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人民医院博士基金的资助。

据悉,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是贵州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现有医师32人,其中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8人,住院医师6人。二级教授2人,省管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博士后1人,博士9人。近5年来,省医神经外科获批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2项省卫健委项目,主要方向为胶质瘤的分子机制,认知障碍发病机制以及脑出血后炎症微环境相关研究。团队共发表9篇SCI文章,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