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兵支书”:当好产业领头雁 乡村振兴再建功

贵州新闻联播 | 2020-09-20 07:06

为充实基层干部队伍,2018年起,安顺市先后选拔916名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村主任和村两委委员,他们被统一称作“兵支书”。两年多来,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发展产业、改善环境、治理村庄,成为当地一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铁军”。

“要想富,先修路”,在普定韭黄村的“兵支书”杨守亮看来,铺路,既是解决民生关切,也是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到韭黄村不久,他就积极为村里申报项目、协调土地,修通了村里2.2公里的硬化路。

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村民赵廷洪说:“(以前)种这个韭黄是靠人工拿到洗韭黄的地方去洗,来回一个小时。硬化路修通,现在走哪里都方便,可以用车子拖。”

路通了,杨守亮又带领韭黄村积极融入普定“白旗韭黄”产业发展,带领韭黄村率先实行“支部+合作社+村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大韭黄种植面积6000亩,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劳务报酬、利益联结等实现增收。

安顺市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村民赵廷洪说:“收入比原来提高一半,一年比一年好。”

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兵支书” 杨守亮告诉记者:“退伍不褪色,大家都有这种不愿意落后(的想法),所以大家都有一种团结、扭成一股绳(的意愿),把这个产业建设(发展)好。”

目前,韭黄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村民年人均收入约1.6万元,村集体经济达百万,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在紫云县板当镇尅哨村,“兵支书”周鹏每天都会去村里的箱式泥鳅养殖场看看。担任尅哨村支书以来,他带着村民种植精品辣椒、养殖林下鸡,今年,又建起了年产18吨的箱式泥鳅养殖场。

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尅哨村“兵支书” 周鹏说:“这个箱式泥鳅养殖场比较高效,能够短时间内让老百姓增收,预计一批是四个月能够产12吨左右,预计年产值大概80万左右。”

去年10月,尅哨村成立了种植养殖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山上有果、林下有鸡、水中有鱼、遍地有果蔬”,发展多样化扶贫产业,实现了全村贫困户312户1388人利益连接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全部实现入股分红。

在安顺,916名“兵支书”正带领村民在532个同步小康村,全面打响“战贫困、奔小康”的战役。他们走村串户问民情、积极谋划促产业,先后领办创办了村级经济组织120个,让13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现在,由121名“兵支书”领办、创办的127个合作社(村级企业),正成为助推村民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