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多吃点橘子,祝你大吉大利!
眼下,正是橘子、柚子、橙子等柑橘类水果大量上市的时节。作为吃橘大国,为什么我们对橘子爱得如此深沉?
目前,人类驯化了大约700种作物,约一半要么起源于我国,要么在我国有栽培史。其中,柑橘更是妥妥的水果界王者。
中国人对柑橘类水果的感情有多深呢?
战国后期成书的《尚书·禹贡》记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柑橘的国家。
而南宋韩彦直著的《橘录》,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地方柑橘志,共记载了:柑8种、橘14种、橙5种,共27种柑橘类水果品种。随后这本书还被翻译成了英语和法语。
而与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橙子原产欧洲不同,欧洲其实原来不产柑橘,栽培历史最早只能追溯到公元前300年。
甜橙约在15世纪下半纪,由我国南部输入葡萄牙。而在大航海时代,人们之所以能在海上长时期航行而不得坏血病,也是由于来自东方的水果——青柠。
所以综合来说,整个古代,我国柑橘的栽培历史最悠久,种类品种最繁多,世界柑橘分类研究也以我国为最早。
中国人对柑橘类水果的喜爱,远远不是一句“栽培历史悠久”就能解释的。
事实上,作为中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水果之一,柑橘早就因为它本身的气味、形状、习性,被历代文人们圈定为“有节操”的水果。
其中的始祖,便是屈原。在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楚辞》一集中,就有很好的诠释。
节目戏剧环节以柑橘的意象串联始终,故事贯穿了屈原与楚怀王少年立志,任左徒后促成合纵伐秦、后因遭贵族谗言离间被两次流放的一生。节目数次呈现屈原吃着柑橘、双眼含泪的情景。
橘子不只是屈原和楚怀王共同成长经历的一个见证,而且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
屈原在《橘颂》中写道:
郭沫若这样翻译:
屈原的故里,湖北秭归,今天依然是各种高品质柑、橘、橙产地。再次印证了橘树高贵不迁的品格。
自此之后,柑橘便成为了文人墨客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
例如,东晋王羲之曾在《平安三帖》中的《奉橘帖》里面有一个书法史上最有名的“橘”字: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近千年后,另一个文人“顶流”苏东坡在《楚颂帖》中写道:
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若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
“种柑橘三百本”显然与“奉橘三百枚”形成深度互文,都与屈原《橘颂》有深度关联。
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古人送橘子并不只是“多吃点水果呀”的意思,它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延续。
不过在今天,吃橘子,还有了一种更加通俗的含义,“橘”和“吉”是谐音,让你多吃点橘子,就是,祝你大吉大利!
文本参考:中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