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朵“且兰古国”的璀璨银花 |女银匠张谨做客《巾帼在线》
主持人:马林
嘉 宾:张谨 女银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筑城工匠
她,出生于民族风情浓郁、被誉为“银饰之乡”的且兰古国都——黄平。2002年,她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黄平县一所偏远的小学执教,有一份别人眼中的“铁饭碗”。因为一直割舍不下祖辈传承下来的银饰制作技艺,于是辞掉了职务,成为了家族的第一位女银匠,开始了自己的银饰生涯。她就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银饰协会会长、女银匠:张谨。
马林:张谨,你好!
张谨:马林你好!各位动静网友,贵州综合广播的听众朋友,大家好!
马林:据我所知,苗族银匠有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家里是怎么想到要把这样一个技艺传给你的?你怎么看待“女银匠”这个身份?
张谨:这一切都源于“喜欢”俩字吧。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姐妹们喜欢聚在一起玩耍或做别的,而我却总是喜欢静静地待在作坊里看大人们打造银饰!小时候也经历很多次因为偷学而受过伤,但还是毅然决然的热爱,最终被我的挚爱感动了。虽然这个行业历来传男不传女,从当初不被看好的、破了规矩的“女银匠”,通过不断努力,到如今得到了广大客户,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也收获了诸多荣誉。这个过程是苦涩的,艰辛的。不过我还是会鼓励所有的女性:不论你身处何地,都要敢于追随你自己正确的想法和梦想。
马林:现在应该不存在“传男不传女”了吧?相比“男银匠”,女银匠在工作中有什么优势?
张谨:是的,新时代真好,女性已经不再被限制涉足这个行业,但由于这门手艺比较辛苦,所以至今自愿来从事这门技艺的人还不是很多!但磕磕跘跘一路坚持走来,我慢慢发现,女性有独特的审美视觉、细致耐心的设计与雕刻、以及敏感的市场需求洞察力,包括艺术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存在差别的!
马林:给我们描述一个你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如今,依靠银饰制作技艺,不仅你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还带领村里的很多姐妹走上了致富路。具体都做了什么?
张谨:沙沙沙,嚓嚓嚓,刷刷刷,叮叮叮,当当当……这些拟声词可以概括我忙碌的一天,其中最幸福的是,每当给客户做完作品时的那句“满意!无可挑剔”“啊,成品比我预想的好太多了,太感谢了”……我的兄弟姐妹们以前都在省外做餐饮,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随着贵州旅游向好发展,给大家做了思想工作,让他们来我作坊来学习,最终实现了就近创业、顾家两不误的梦想!
马林:你的第一家店面叫“贵州苗族印象”。您觉得苗族印象是什么样的?为了推介贵州苗族印象,您正在做哪些工作?
张谨:中国有56个民族,但苗族内部就有多达200余种,每个支系服装、文化都略有差异,可以说苗族就是一座五彩斑斓的文化大花园,这些年通“苗族优秀传统银绣文化”走进街道、社区、走进贵阳市一中,走进留学生课堂、知名景区等,进行多渠道多维度宣传,吸引了不少圈外人的关注!
马林:您认为“传统”和“创新”该怎么平衡?
张谨:传统的东西是我们老祖宗经过几千的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基因的符号保留好,运用好,但器物造型上要必须要与现代都市时尚审美相结合,实时掌握市场的需求动向来研发产品,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可能得到更广泛的使用,产品得到广泛使用之后,这些包含传统文化基因的纹样背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播。
马林:作为非遗传承人,您认为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推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方面,还应如何发力?
张谨:第一,进一步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第二,进一步做好民族正能量文化宣传。第三,接下来进一步扩大我的创新工作室,扩大更广阔的合作范围,吸引更多的有自觉传承意识,有兴趣有爱心的大学生加入我们的工作室,带领他们来和我们一起来继续创新性传承、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常常给我的兄弟姐妹、我的徒弟以及我们协会的会员们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开好自己的民族那朵花,中国就似一艘载满鲜花的巨轮,挤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我们筑的不仅仅是自己小小的脱贫梦、致富梦,也是大大的中国梦!
《巾帼在线》由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
播出日期:每周四
播出时间:13:53—14:00
播出频率:FM94.6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收听渠道:FM94.6、学习强国、动静APP、蜻蜓FM、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