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贵州大数据产业崛起之路丨动静智库
在黔中大地蜿蜒的喀斯特峰丛间,一排排蓝色集装箱式数据中心正吞吐着海量数据洪流。
十年前,当贵州提出要建设“中国数谷”时,质疑声伴随而来:这个经济总量不高的西部省份,如何能在数字经济领域实现突围?
十年后的今天,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3%,华为云全球最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安,苹果iCloud中国内地业务在此运营。从“不沿江不靠海”的地理困境到“东数西算”的国家枢纽,贵州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数字化蝶变,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位置。
战略选择:在时代变迁中捕捉先机
2014年的中国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数字经济浪潮初现端倪。彼时的贵州,传统产业占比超过60%,能源重工业面临转型阵痛。决策者敏锐地抓住了数据流动打破地域限制的历史机遇:贵州的年均气温15℃,这样的气候条件让数据中心的制冷能耗减少了40%;丰富的水电资源,使得能源使用效率(PUE值)最低能达到1.1,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天然洞穴,不仅为数据中心提供了天然的防护屏障,还提升了数据的安全性。这些曾经被认为是“短板”的自然条件,在数字时代反而转化为独特优势。
政策创新的突破力度令人惊叹。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首个大数据交易所、首个省级数据开放平台相继诞生。政府展现出了勇于自我革新的决心,这一点尤其值得赞扬:2017年“云上贵州”系统平台将全省政务数据迁移到了云端,打破部门数据隔阂的举措,比国家“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早了整整五年。这种制度性开放,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累了宝贵经验。
基础设施的提前布局为贵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东部省份还在讨论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时,贵州已经建成了23个超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容量超过225万台。长达2500公里的“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直连网络,将延迟控制在20毫秒以内,成为了连接粤港澳和成渝数据走廊的关键节点。这种长远规划让贵州在“东数西算”工程启动时就占据了有利位置。
发展范式:从资源汇聚到生态升级
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发展只是一个开始。在贵安新区,华为云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重塑西南制造业的数字化基础。这一举措为区域内的制造企业提供了新的升级机会,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机房经济”到“算力经济”的转变,标志着贵州大数据产业完成第一次价值跃迁。2023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增速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前列。
全球科技巨头如腾讯、苹果与本土企业白山云、数据宝等形成了互利共生的格局,这一组合不仅促进了技术交流,也推动了本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数据产品交易种类突破200种,累计交易额超75亿元。这种“大企业带领小企业”的模式,使贵州大数据上市企业从零增长到15家,估值超百亿的“独角兽”开始崭露头角。
贵州通过“一云一网一平台”政务服务系统,迅速提升了电子政务水平,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省份之一。在毕节的农村地区,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对扶贫资金的透明监管;而在遵义的茶园里,物联网设备实时收集种植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用于贷款的“数字资产”。这些创新措施确保了数字经济的好处能够真正惠及基层民众。
未来图景:在数字化时代重新定位
面对“东数西算”带来的历史机遇,贵州的定位愈发清晰。在建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规划算力规模超过25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协同能力。这种战略升级,使贵州从数据存储中心向智算中心进化,在AI大模型时代抢抓新质生产力培育窗口。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催生新业态,茅台集团建设的“智慧茅台”平台,用工业互联网重构白酒酿造工艺,将出酒率提升2.3个百分点;磷化工龙头企业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使生产线能耗降低18%。这些实践印证着:当数字经济与“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能迸发惊人能量。
站在数字经济的新起点回顾,贵州大数据发展的十余年,实际上是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突破困境的一场胜利,也是发展中国家在数字领域取得领先地位的预演。通过数据流动打破地理限制,以及制度创新缩小数字差距,贵州的喀斯特地貌不再是障碍,反而成为了支持其崛起为数字文明新星的稳固基石。
曾经被认为是“数字荒漠”的这片土地,现在以“云上贵州”的新面貌,在数字世界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不仅照亮了西南地区的奋进之路,也为其他区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作者:何庆,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点击上方图片进入动静智库专题页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动静智库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