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的思念,溢于“家书”之外|监狱里“寄”出的“与妻书”

监狱里“寄”出的“与妻书”
00:00 / -狱中,王若飞和李策都分别给妻子写下了一封饱含深情的诀别信,字里行间无一不彰显出他们的赤诚初心和对家人的难舍难分。沿着时间的刻度,清明时节,再次揭开过往的“信纸”,一起聆听他们书信以外的故事和情感,心中充满对他们的怀念和敬仰。
(王若飞雕像)
“培之,忘掉我,不要为我的牺牲而伤痛。集中精力进行战斗,继续努力完成党的事业,永远跟着党走。要坚持真理,经得起各种各样的考验,要用生命来卫护党的团结,捍卫党的利益。培之,别了,我们在红旗下聚齐,又在红旗下分手。战士们虽然在红旗下倒下,但革命的红旗永远不倒,它随着战士的血迹飘扬四方,这,就是我们的胜利!请你伸出双手,来迎接我们胜利吧。”
这是1932年1月,在内蒙古归绥(今呼和浩特市)的一间牢房里,受尽敌人酷刑折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给远在南方的妻子李培之写下的诀别信《告别李培之》。
1931年,时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的王若飞,因叛徒出卖被捕,囚禁在归绥的一间牢狱里,长达五年零七个月。1932年1月,受尽折磨的王若飞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他给远在南方的妻子李培之写下了这封诀别信。信中字字令人动容,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者的无畏、乐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王若飞的孙子王强说,信送出后,辗转一年多才到达王若飞妻子李培之的手中。“这封信是爷爷入狱以后,写在他西服内衬的绸子上面的,托人带出狱再转给奶奶,1933年上半年才收到,晚了一年多。我祖母被派到当时的洪湖苏区,在贺龙同志领导下,从事妇女和宣传工作。到了1932年下半年的时候,在敌人的围剿中,我祖母也被捕了,后来因为没有被识破身份,所以得以脱身。之后颠沛流离,一直到1933年才看到这封信,肯定是很悲痛的。”
即使面对死亡,王若飞想到的依然是对革命胜利的向往。而在贵阳市文笔街——贵州省直机关工委旧址里,一封写在纸烟壳上的“与妻书”,同样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是贵州30年代初学生爱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抗日战争时期贵州地下党省工委委员李策1938年在贵阳被捕入狱后给妻子写下的家书。
(李策写在纸烟壳上的短语)
1938年2月19日,国民党在贵阳制造了震惊全省的“二·一九”事件、公开逮捕了“贵州全省学生救国联合会”的7个负责人,2月21日李策被捕入狱。在被囚的整整三年时间里,李策始终表现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敌人无论进行物质引诱,还是惨施毒刑,在他口中均一无所获。残暴的敌人无计可施,把他投进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备受非人的折磨。贵州省直机关工委旧址讲解员朱紫意说,李策被捕时,他的妻子才刚刚怀有身孕。“李策入狱三年,他只见过他的孩子一面,所以在狱中当他抱起她自己的孩子说,这是我第一次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抱我自己的孩子。经常嘱托妻子一定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坚实的人。也时常偷偷地在这种纸烟壳上写下短语,安慰妻子。说我们痛我们苦没关系,因为我们的现在就是为着孩子们的将来。”
(李策)
看到丈夫浑身是伤,在狱中遭受惨无人道的酷刑,李策的妻子内心十分痛苦。每次妻子前来探望,李策便用纸烟壳写下许多安慰她的话。其中一篇在鼓励妻子的诗中写到:“呵,亲爱的!让我告诉你,你应该更勇敢地站起来,为了保卫真理,准备与各种各样的敌人,进行无情的捕斗!”贵州省直机关工委旧址讲解员朱紫意:“因为妻子看到他受刑的身体内心其实是非常难过的,但是他还是写下短语安慰妻子,嘱咐她一定要加强学习。当时李策他被杀害了以后,留下了他身上的两件遗物:两颗 红豆,还有一支钢笔,我们知道红豆寄相思嘛。这个就是留给他妻子的,他妻子拿到这个物品的时候非常难过,泣不成声。”
(朱紫意在讲解)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掀起反共高潮,1月19日夜间,在被关押三年多后,李策同其他五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特务机关秘密杀害。年仅26岁。
无论是王若飞还是李策,他们留下的一封封家书中有九死而不悔的无畏气概,更有情深不忍舍离的情怀。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王强在一档节目里给祖父王若飞写了一封回信,信里这样写到。“敬爱的爷爷,当年您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奶奶没有一点儿思想准备,她说,您曾经跟她说过,无论谁走了,另一个人都要伸出双手,继续迎接胜利。奶奶于1994年离开了我们,遵照她的遗愿,我们将她的骨灰送回了延安与您合葬。爸爸知道,奶奶是要和您葬在一起,再也不分离。在和平年代,我们这一代的人生,就显得更加平凡,但是我们也在传承着您的精神遗产,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奉献自身的一份力量,无愧于共产党员的身份,无愧于烈士后代的身份,请您和奶奶在另一个时空放心,安心。您的孙子,王强。”
(文中王强素材来源于江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