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濮存昕:京味儿戏植根于北京文化土壤
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区委区政府协办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正在进行中,论坛设置开幕式暨主论坛以及四个分论坛,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还将开展圆桌对话。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一级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原主席濮存昕,将参加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论坛开始前接受了记者采访。
濮存昕
北京人艺植根于北京文化土壤,坚持话剧民族化探索
记者:北京有一个大的项目就叫大戏看北京,但我们自己私底下还说好戏看人艺,人艺的这些好的剧作太多了,尤其是您看像北京人爱看京味儿戏,那像《茶馆》、《窝头会馆》都是您参加演出的这些京味儿大戏,那您看在北京的这一块文化土壤当中,怎么样能够出这种带京味儿的好的文艺精品。
濮存昕:京味儿话剧是我们整个这个剧目中间的一个很重要的选项,因为文字和语言决定着所有文化的基因,北京特色的北京味的这些胡同语言是我们北京语言的一个声音的特色,把本地的文化发掘,然后表现。京味儿话剧,大家伙喜欢看的趣味在于它的那个声音,各个地方的地方戏它那个调调,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等各地的方言里面的乡音就决定着他们喜欢唱的那个调调。北京有京韵大鼓,北京三弦,还有北京曲剧团的曲剧,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一方水土一方人,然后一方情感,这方情感是历史的慢慢地延续、沉淀,反映在文化和文艺中。
北京的语言的形成过程非常长,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继承和演变,虽然小区很多楼房,但还保留了很多胡同,乡里乡亲的那个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这街坊四邻的一天到晚的谁家什么事都得有的,那种文化在北京还保留着。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其实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我们的创作挂起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