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乡蜡染:肇兴侗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文体旅事业部 | 2025-05-07 19:39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被誉为“侗乡第一寨”。它是全国最大的侗族传统村寨,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侗家人在此耕读传家,生生不息。

这里不仅有独具特色的鼓楼、花桥、民居吊脚楼,还有代代相传的侗族大歌、蓝靛染、刺绣、蜡染、银饰等手工技艺,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宛如一座珍藏在大山深处的“侗族文化博物馆”。

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最初由陆勇妹和6位伙伴共同创立。在11年的成长历程中,合作社从一个小小的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拥有228名成员,覆盖黎平全县100多个村寨。

多年来,侗品源合作社始终不忘初衷,坚持“品牌带产业、合作社带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帮助当地妇女增收致富。先后组织手艺人到各个村寨培训了3000多人次,免费传授侗族刺绣技艺、侗族靛染技艺、侗族织锦技艺以及蜡染技艺,并向参加培训农户收购刺绣产品、染品、织布织锦产品,实施订单式帮扶,带动了1200多人灵活就业。“只要对靛染、刺绣、蜡染技艺感兴趣的姐妹,都可以到合作社参加免费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刺绣、靛染、织锦和蜡染技艺,凡是掌握了任意一项技艺的学员,都可为合作社定向生产产品,通过完成订单而获得收益。”陆勇妹说。

秉持着顾客至上的理念,多年来,侗品源合作社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创新。尝试“拆解法”,将市场接受度不高的整件绣品拆成绣片、领花等,并融入现代设计,开发出600多款产品。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方式,着力研究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纯天然印染技术。目前侗品源合作社已经获得6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报10项发明专利。

在创新技艺的驱使下,侗品源合作社生产的产品深受顾客和商家喜爱,2024年合作社经营收入1800多万元,其中网络平台销售200余万、实体店销售600余万元、研学体验收入200余万元,代工订单近800万元。除了年支付员工700多万元外,侗品源合作社将其余资金用于运营周转、公益培训和创新投入等。

“以前在家里学蜡染,后来参加合作社在村里举办的培训班,兴趣更加浓厚,就加入了合作社。”陆江磊说,如今作为侗品源合作社成员的她主要负责刺绣、蜡染文创产品研发制作,每月获得收入6000元左右,越做越起劲。

同样来自岑所村的陆莹妹,在本村带动了27个绣娘接刺绣订单。每周,她还要到肇兴中学为学生授课,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活动。“去年教了46个学生,今年教了48个。每周去教授三节课。”陆莹妹说,看到孩子们兴趣十足地学习,觉得刺绣这门手工艺后续有人了,感到很有意义。

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里,非遗小院格外引人注目。它以研发侗族传统靛染技术为基础,集扎染、豆染、纯植物彩染等纯天然印染技术研究,以及刺绣、侗族布料和侗锦制作、传统服饰设计制作、传统工艺品市场销售、蜡染研学体验为一体。小院布局合理,拥有功能齐全的体验厅、成品展示厅、主题非遗传习厅,还有靛染、刺绣、织布坊,管理用房,多媒体教室等。这里已有3000多名基层绣娘参加培训,更有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讲师。

如今的侗品源,已然成为省级文产示范单位、省级非遗传习所和省级锦绣计划示范单位。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纯正浓厚的鼓楼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包揽景区八寨一山的四季景色,还能免费和签约绣娘、歌师学习靛染、织布、刺绣、文创和营销。累了,就到鼓楼花桥小憩,或去村民家做客,到咖啡馆享受静谧时光。

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侗族文化,侗品源继续向社会发出邀请,寻找有情怀、寻乡愁,爱手作、乐奉献的人前来做义工,除了负责接待基层绣娘、扶贫车间的学员和体验非遗生活的客人外还可以免费参加学习培训,表现优秀者还可择优录用或推荐为合同工。“每一个成员的加入,都代表着希望的火苗燃得更亮。”陆勇妹感慨道。

在未来的日子里,侗乡的民族特色文化必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肇兴侗寨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与现代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让侗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来源:中共黎平县委宣传部  吴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