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贵州,让这些特色美食温暖你
小雪已过,真正的冬天来了。是时候用热气腾腾的美食,治愈寒冷带来的所有倦意了,属于贵州冬季的味觉密码正式开启。
在贵州,有些美食自带御寒属性,每一缕香气都藏着市井的温情,它们有的是捧在手心的浪漫,不止是温度,更是整个冬天的温柔;有的是围炉而坐的欢愉,是一群人共享的、流动的盛宴。
这份贵州冬季美食推荐,带你解锁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
糕粑稀饭 流落民间的宫廷甜点

青岩糕粑稀饭。
糕粑稀饭作为青岩古镇特色小吃之一,已有上百年历史。糕粑稀饭制作精细,以藕粉打底,大米与糯米混合蒸熟的糕粑软糯可口。再加上瓜子、芝麻、花生仁、蜜饯等丰富配料,最后淋上古镇特制的玫瑰酱,香气四溢,一口下去驱散寒意,成为最温暖的慰藉。
烤馒头 贵州人的街头汉堡

正新街烤馒头。
烤馒头是贵阳特色小吃之一,将馒头放在炭火上烤至两面金黄,再从中间横向切开,加入折耳根、海带丝、酸萝卜、酸豇豆、花生米,这是素食版,土豪版还可以加香肠、腊肉等,因此烤馒头还被称为“贵州汉堡”。它是寒冬手里捧着的“暖手宝”,更是刻进贵州人记忆里的冬日符号。
烤洋芋 最亮眼的路边美食

烤洋芋。
烤洋芋绝对是贵州的硬核温暖,一个大炉子把洋芋烤得外皮焦脆,内里粉糯对半切开,撒上辣椒面、折耳根、小葱……一口下去碳水的满足感和调料的香辣,瞬间引爆味蕾,扎实又管饱。
兴义三合汤 冬日的驱寒秘方

兴义三合汤。
兴义三合汤用糯米、白云豆、猪脚(或排骨)三种主料烹制而成,其入口鲜香,风味独特,故名“三合汤”。糯米吸饱了浓白的汤汁,胡椒的辛辣感顺着喉咙往下走,喝一口汤额头就微微冒热汗,湿冷感瞬间消散,是很多贵州人的冬日的驱寒秘方。
甜酒粑 茶余饭后的精致甜品

甜酒粑
烧水将糯米面团煮到浮起,加入甜米酒、白糖、蜂蜜等调料煮至全熟,连汤盛入碗内。刚出锅的甜酒粑热气袅袅,清甜的酒香混着米香扑面而来,吃完辣食后来一碗,解腻又驱寒,是刻在贵州人记忆里的暖身甜物。
地摊火锅 下饭神器

地摊火锅。
地摊火锅兴起于贵州农村赶集,一个煤炉、一口铁锅、几张木条凳,就像摆地摊一样,所以叫地摊火锅。特色在于锅底现炒,猪肉现称现切。肥肉拿来熬油,炒锅底,辣椒融入豆豉,汤底越煮越有味道,吃完配菜再用汤汁泡米饭,是贵州人唇齿之间不可割舍的味道。
夺夺粉火锅 竹签“夺”着吃

夺夺粉火锅。
夺夺粉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贵州安顺七小门,最开始其实是一种街边小吃,各种东西煮上一小锅,大家用竹签“夺”着吃;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量少,大家都“争夺”着吃。夺夺粉火锅的锅底酸汤是用土陶坛发酵而成,微微辣,加入肉末、软哨,再配上蔬菜超级入味,酸汤伴着米饭,可以吃三大碗。
虾酸火锅 火锅界的“螺蛳粉”

虾酸火锅。
虾酸火锅,是贵州火锅届的“螺蛳粉”。虾酸选用当地新鲜小河虾,经过多道工序腌制发酵而成,味道奇臭浓郁。虾酸火锅最好的搭档是炒牛肉和牛板筋,再撒上薄荷叶,虾酸的臭味、辣椒和牛肉的香味,薄荷的清凉,在口腔中相互碰撞,幻化成一口鲜香,便是幸福的味道。
牛瘪火锅 贵州人的“黑暗料理”

牛瘪火锅。
这是一道很多贵州人都不敢尝试的“黑暗料理”。所谓“牛瘪”,是从牛胃中取出的未完全消化的草料,经过挤压提取其中的液体,再加入牛胆汁和各种香料,用文火慢熬而成。牛瘪初尝苦涩,再尝有一股青草香,若是爱上了这味道才会发现它竟带有一丝回甘,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新鲜挑战。
酸汤鱼火锅 贵州名片级美食

酸汤鱼火锅。
在贵州,有这样的谚语:“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酸汤鱼属于黔东南州特色菜,其鱼多选用当地出产的稻花鲤或鲶鱼、草鱼,酸汤最佳制法是以米汤自然发酵为汤底,配以木姜子、腌制西红柿酱、糟辣椒等多种佐料熬煮而成,肉质鲜美、酸辣可口。在这个季节吃上一锅红彤彤、咕嘟嘟冒泡的酸汤鱼火锅,瞬间就能暖意融融。
关岭牛脚 慢炖出的暖意

软烂脱骨的关岭牛脚。
在关岭牛脚是刻在味蕾上的地道风味,精选云贵高原散养黄牛的肥厚牛脚,肉质紧实饱满,富含胶质。制作时需经多道工序打磨,八角、桂皮等十余种天然香料按黄金比例搭配,慢火熬煮,待卤香馥郁升腾,放入炸好的牛脚慢焖。汤汁咕嘟冒泡,直至肉质酥烂却不散,轻轻一撕便能脱骨。
烙锅 一翻一铲万般滋味

毕节活油烙锅。
冬日的贵州街头最热闹的莫过于烙锅摊,圆形铁锅架在炭火上,猪油刷开的瞬间香气飘了出来。三五好友凑在一起,点上五花肉、鸡翅尖、臭豆腐、小瓜片,看着食材在锅里慢慢煎出油脂,外皮焦脆的声响格外治愈。蘸上本地特调麻辣蘸水,就着温热米酒或冰镇啤酒,是冬天最惬意的打开方式。
资料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阳发布、爽爽贵阳、地道风物、关岭融媒体中心、兴义融媒、毕节试验区、遵义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