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子村

黔村百科 | 2025-03-16 14:06

街子村村外层峦叠嶂,村内古木郁葱,流水潺潺作响,来到思南县塘头镇的街子村,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街子村距思南县城仅24公里,交通便利,景色宜人。从高处往下看,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平坦开阔,乌江支流石阡河从东南方向淌淌而过,森林覆盖率高,整个村落恰似一张绿色地毯。将镜头拉近,三面群山下均是耕地,根据地势不同分别种植着水稻、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田园风光秀丽。

村落里,传统民居从低到高层递而建,户户紧靠,呈现临田面水组团状分布,多为坐南朝北。住宅的整体结构基本上都是用木头建造,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民族风情浓厚。巷道顺房屋走向布置,随地形自然形成,蜿蜒曲折,呈网状分布,纵横交错、各家串联。古色古香的建筑和独具特色的巷道,定格在我们镜头之内的效果,很像是一张斑驳泛黄的老照片,呈现出来的是浓重的历史气息。

而街子村人最引以为傲的,不仅在于这个村落悠久的历史,在他们心里,这里还是一块风水宝地,堪称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因为这方水土,曾养育出了几个足以载入史册的“风云人物”。

这个古村落起源于彭氏先祖,但是如今村民们口中津津乐道的第一历史名人姓汪。在街子村后山的林子里,静静地躺着一座古墓,墓的主人就是在思南远近闻名的历史人物汪元宝与其妻胡氏。1988年6月2日,汪元宝墓被思南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文物古迹

汪氏宗祠在街子村共有2处。一处老宗祠旧址位于现村委会对面,典型的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宗祠两边有两面高大的马头墙,灰白相间,用于防火。目前,该旧址正在装修,准备用作社区服务站。新的汪氏宗祠于2016年由汪氏后裔捐资修建,沿用了老宗祠的马头墙样式,大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里面供奉有汪氏历代祖先的牌位,记述了汪氏的起源。新的宗祠紧挨着汪元宝墓,都包含于黔东汪氏宗祠内,总面积1717平方米。

2、特色物产

塘头斗笠:当地特产,当地也称为“粽丝斗篷”。也叫篾帽,分为黄篾编织与青篾编织两种,有遮雨的(大而厚),遮太阳的(大而薄),和戴着玩耍的(小而厚并编花织草)三种。“塘头棕丝斗笠”制作历史久远,明朝时期就已成为贡品。制作斗笠需要经过选竹、切丝、揉丝、分层、打磨、编织等工序,做工极为精细。棕丝斗笠上顶层均夹有一正方形黑布(有的也用红纸或绿纸代替)。棕丝斗笠只是用来遮荫之用。另一种是纸斗笠,做工比棕丝斗笠要粗糙一些,直径稍大一些,主要用于挡雨。

棕扇:俗称芭蕉扇,用棕叶制成的扇子。采回来的棕叶经过蒸煮后放到太阳下晒上5天左右,白天暴晒夜晚回露,等棕叶颜色白,叶子变干后才能作为原材料,经过去皮、刮平、编织、收边等工序,一把棕扇才算完成。

3、美味美食

绿豆粉是当地逢年过节或招待贵宾的一种佳肴,由绿豆、糯米和大米制成。具体做法为提前淘净大米,搓去豆皮,再将这几种原料经农村的石磨混合磨成浆汁。架起柴火,将大铁锅烘干加热,在锅上抹上油,舀一勺浆汁均匀地摊在锅面上烙炕成锅盖形的豆皮,用木刮或锅铲刮成薄薄一层,加上盖子,火候适当时翻面焖熟,两三分钟后,揭下后在待其冷却,一张形状如锅的绿豆粉皮就加工完成。绿豆粉保持了民间食品的本色本香、原汁原味,口感醇厚,绵香悠悠,颇受当地人民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