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山水间 逐梦大旅游 —— 碧江区全域旅游发展观察
碧绿的锦江蜿蜒流淌,穿城而过。沿江两岸林荫木道、亭台楼阁、塔楼戏台、九曲回廊让人目不暇接。再往前行,只见画舫泊于江边,上船观景,倍感惬意与舒心。
碧江,真可谓五步一景,十步一画。地处武陵山脉中部的铜仁市碧江区,古有“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的赞誉,今有“黔东明珠”“黔东门户”之称号,也是梵净山、凤凰古城、张家界、武隆四个著名景区的旅游交通枢纽城市。
从2012年10月铜大高速建成通车结束无高速公路的历史,到2018年铜玉城际铁路建成迈入高铁时代,铜仁市碧江区构建了以高速公路与国省道干线为骨架、铁路民航为支撑、县乡公路为脉络的立体化交通网格,东联“长江经济”带,南通珠三角,北接成渝经济圈,将发展目标定位为“城市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武陵山片区游客集散中心城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城乡一体全域旅游格局,实现全区旅游“井喷式增长”态势。
顶层设计 布局全域旅游新碧江
碧江区东邻湖南,北接重庆,有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
为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碧江区高标准、严要求编制了《碧江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把好全域旅游总舵。“碧江区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扣‘武陵之都·仁义之城 ’的城市定位,按照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的思路,加强城乡基层设施建设,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碧江区委书记陈代文说。
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思路,该区深入推进“十全十美”全域旅游规划建设,全面启动“资源变景点、景点变景区、景区变精品线路”提升工程,加快构建“一心三带五区多点”旅游发展新格局。
以打造“梦幻锦江”为主题,先后斥资上亿元实施了锦江水位提升工程以及沿江两岸可视建筑物灯光装饰、园林绿化,采用LED节能灯和现代科技装扮锦江。同时邀请著名城市设计专家,结合锦江特点,精心建设打造沿江休闲观光栈道,不但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也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观光的绝佳场所。
围绕乡村景点、古村古寨以及农业旅游要素,结合农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打造了瓦屋、云场坪、坝黄等一大批农旅一体乡村游精品产品,形成了分布全区所有乡镇的一大批集农事采摘体验、古村落探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游。
3月13日,碧江区第五届油菜花观光月暨山地旅游节在瓦屋乡开幕,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往观看和参与,在13000多亩油菜花海里,全国几十家媒体和网红大咖现场报道活动盛况。
目前,碧江区已形成以城区、锦江百里画廊、大明边城、九龙洞等景区景点为主,遍布各乡镇乡村游双线开花的城乡一体全域旅游格局。
引资宣传 推进全域快速发展
“水很清澈,水池温度也有多样选择,泡了过后皮肤非常光滑。”在漾头镇九龙洞温泉度假庄园露天泡池,谈及温泉水质时,从湖南过来的游客莫丽蓉说。
九龙洞温泉度假庄园及配套建设项目是碧江区政府和九龙洞管理处联合招商引资项目;是贵州省发展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是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之一,位于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任家湾入口服务区内,距铜仁城区约15公里,占地100亩,总投资10亿元,有室外特色汤池60多个,可同时容纳上千人泡温泉。自2016年正式开门试营业,已经成为湖南、重庆、贵州三省游客热衷的旅游景点之一。
招商引资,这是增强全域旅游“后劲力”的不二之选,几年来,碧江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外界加强旅游资源互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表演展示,与媒体、旅行商、宣传营销公司等沟通旅游项目招商引资需求,进一步推介碧江区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促进招商推介合作,有效推动碧江旅游市场与对外客源地市场联系。
谈到碧江旅游开发,大明边城景区一直占据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位置。2010年3月,大明边城公司投资2.14亿元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开发了国家4A级景区大明边城,打造和开发一批文化演艺产品及文创旅游产品,同时还汇集铜仁、贵州乃至武陵山片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在景区内设立“龙舟基地”以及“名匠名创街”,使一批武陵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落户大明边城,已然成为一处传承、保护、展示贵州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平台。如今,大明边城已是集“吃、住、行、游、购、娱”及“休闲、养生、体育、影视”为一体的综合历史文化景区。
在引资的同时,碧江区大力推行“互联网+旅游”“酒店+景区”“特产+景区”营销模式,以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为纽带,加强与江苏省、重庆、湖南以及周边区县等客源市场的联系,推进碧江旅游宣传营销。以旅游服务中心为推手,充分依托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载体,加强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同时着力推进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做好做实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三张名片。
同时,依托云场坪、瓦屋、六龙山等乡镇浓郁的乡土资源优势,多次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中国传统龙舟大赛、樱花节观赏月、油菜花观光月、“稻草主题公园”、葡萄节系列活动以及六龙山拔笋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各地游客数十万人,强有力地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碧江区还在铜仁旅游服务中心挑选专人负责自驾游服务企划,统筹协调各方工作,设立自驾游服务站点,对接全区内自驾游活动,并同时制作乡村、景点特点餐馆、特色菜以及特色产品宣传册,提升旅游服务能力。
通过这一体系的带动,碧江区实现了对游客量信息的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定位,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续支撑。
农旅一体 打造乡村振兴新路径
春夏时节,气候宜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飞岩秘境”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游客日渐增多。“注意看着脚下,一定要踩牢实了,双手用力抓着缆绳……”在很远处,就能听见游客们的欢呼声。“刚刚体验了户外拓展训练,现在要去菜园里摘菜,吃特色农家菜,体验农家乐,晚上还要搭帐篷体验露营……”来自贵阳的游客佳佳说。
“飞岩秘境”乡村旅游示范点是川硐街道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新时代产业扶贫相结合发展,依托自身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辖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开发意趣无穷的自然村落和丰富的山野资源,打造具有多元化发展基础的文创型运动部落,让旅游与农村实现完美结合,既开发了旅游新趣味,转变了传统旅游方式,同时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村民增收。
曾经板栗园村贫穷落后、交通不便,许多青壮年纷纷外出谋生。如今,当初凋敝落寞的乡村却变成了旅游打卡地,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碧江区紧紧围绕如何提高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老百姓吃上旅游饭等中心思想全面发力,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乡村旅游为突破,通过美丽乡村、坝区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为碧江乡村振兴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按照功能划分,碧江区建成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结合实际,逐步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建设、样板达标坝区建设、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白水贡米生产基地建设、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建设、精品水果基地建设,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使之与园区发展相配套,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
如今,碧江区不仅相继组织注册了“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还让当地农产品逐渐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正在成型,有力地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近年来,碧江区已有市级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漾头镇茶园山村和云场坪路腊村;标准级乡村旅游村寨灯塔办事处马岩村,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壹街·栖泊居,贵州特色民宿范木溪树蛙部落。川硐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瓦屋乡被授予“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荣誉称号。如今已从过去单一的农家乐形式,逐步衍生出食宿接待型、观光采摘型、特色餐饮型、休闲度假型、民俗风情型、长寿养生型等多种形式,丰富的民族文化将成为碧江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
强村富民,让乡村更美丽、坝区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为碧江乡村振兴事业开辟新路径,未来,农旅一体强力带动乡村振兴后劲发力,必将成为碧江区旅游发展一张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