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有一手丨合格率超99.5%,贵州吉利发动机的“精打细算”

2024-05-01 09:51

劳动者,用双手创造幸福成就梦想,他们的手,是勤劳和智慧的见证!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众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四新”“四化”中当好主力军,建功新时代。日前,中华全国总工会向社会公布了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评选结果,贵州有三个集体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动静推出专栏《“四新”“四化”有一手》,带您走进一线,看技术能手们用奋斗创造美好未来。

今年,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作为中国头部民营汽车制造商——吉利汽车落地贵州的动力总成制造基地,这里产出的发动机合格率超过了99.5%,体现了团队在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高水准,这背后,得益于技术团队的“精打细算”。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返修操作工 周程圣

在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操作工周程圣会对每一台出厂检测发现故障的发动机进行拆解,将其还原成100多个零部件后重新回到生产线。这个过程中他要卸下近300个螺栓找出问题零部件,还要保障其它零部件不受磕碰。

周程圣告诉记者,秘诀就是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去操作,在拆解中需要专注仔细检查每个零部件,完成之后需要确认工艺、过程质量的确认是合格的,再送至装配线正常返线使用。

完成这项精细操作,周程圣只需一个小时,比其他工友快了十多分钟。在他看来,手上的细活提速的每一分钟,都来自对技能的总结分析。“来到贵阳发动机厂6年多,刚开始是装配线普通的一个操作工,调到返工返修岗位,相当于是发动机的医生,进行总结分析,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周程圣介绍到。

在这个主打智能制造的生产基地,更多的手上绝活展现在机械手臂的自动化和灵活性,操作时,工人脑中能细算成了关键。

机加工艺主管工程师何济强就是设备操控的一把好,主要负责缸盖的生产,缸盖是发动机中的关键零件之一,其精度要求高,加工工艺复杂,加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和质量。这段时间,他正忙着一款新机型导入设计生产线的改造方案。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机加工艺主管工程师 何济强

何济强告诉记者,生产设备精度非常高,在加工的时候,很多尺寸能够达到微米级的精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那么细。第一道加工完之后,会有一个测头去测量出缸盖的切割面还剩多少余量,和目标值有多大的差距,通过程序的计算,设置了5键补偿一次,把缸盖切割面的精度进行精确的控制。

5键补偿一次的规律,是何济强带领缸盖生产线6人骨干团队,根据现场加工的稳定性和节拍需求,经过多次测量对比得出的结果。这几年,他们通过技术攻关,将缸盖生产线的节拍从54秒降低到了46秒。每小时可多生产9件产品,提升了产线产能。

“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我们做清洁度的提升,钢带油道有一个划伤,方案制定之后是在夜班,整个团队晚上12点过直接过来,对清洗的工艺流程进行重新的优化,技术攻关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的团队精神。”何济强说到。

技术攻关,人才是核心,公司490名职工中,高级技师就占了10%,开发的直列四缸发动机BHE15,去年产量突破30万台,除了供给国内吉利汽车各整车厂外,还远销瑞典、比利时等国家,年产值达22.6亿元。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文定

“我们在2023年6月份通过了国家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认证,这也是贵州省的第一家。未来我们会以国家智能化工厂为载体,以劳动模范为引领,进一步培养产业化人才,继续为企业服务,同时也可以为社会输送出优秀的人才。”陈文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