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殷其龙:统一换电设施解决“补能焦虑”

中国交通报 | 2025-03-10 08:27

对新能源出租汽车司机而言,省时快捷的换电模式比充电更受欢迎。但五花八门的换电设施,却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困扰。

带着广大出租汽车司机的“补能焦虑”,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一线司机殷其龙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新能源汽车统一电池及换电技术标准的建议。

从参军入伍当汽车兵,到退伍从业至今,殷其龙开了几十年的车,第一次开上新能源汽车时就感到其明显的优势——提速快、没有顿挫感、够安静。“新能源汽车好开,但我跟重庆的同行和其他城市的行业代表都了解过情况,大家普遍反映,换电还不够方便。”殷其龙说。

卡扣式、螺栓式、电磁锁式……换电技术不统一,车企各自为政建设换电站,互不兼容。针对现状,相关部门出台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国家标准,对新能源乘用车及商用车的蓄电池模组规格尺寸进行了规定,但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多种非标准尺寸的电池。

除了电池规格的兼容难题,还有不同品牌车辆的通信协议、接口等方面的差异,使得换电站难以做到对所有车型的良好兼容。加之换电站投资成本高,单个换电站建设成本超过200万元,加上备用电池,每座换电站投资数百万元,且未形成换电网络,一个试点地区往往需建多座换电站。

“这造成资源浪费,特别是如重庆、深圳等中心城区密集的区域,土地资源稀缺,但为满足末端客户的充电需求,频繁建设互不兼容的换电站。”殷其龙说。

殷其龙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换电站统一换电标准,打破车企与换电运营商之间的行业壁垒,确保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在标准换电站换电;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合理增建充电桩和换电站,同时在高速公路下道口等关键节点合理布局充电设施。

另外,殷其龙建议鼓励国内相关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通信协议标准的制定工作,将我国积累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融入到国际标准中,为新能源汽车出口打好坚实基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领域的合作项目,携手研究和解决充电换电通信协议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推动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