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健康 | 真相 | 孩子异常调皮捣蛋?TA可能是生病了……

大健康事业部转载自广医三院 | 2023-09-08 10:49

对宝爸宝妈们来说

爱吵爱闹、活泼好动

是小朋友的天性

但是

孩子过于调皮捣蛋

行为动作异常增多

甚至不受控制

这很可能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医学指导:陈福宜 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主治医师

近日,一对父母带着8岁的小航(化名)来到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保科诊室,诉说内心的苦恼和焦虑。

“小航特别调皮捣蛋,整天发出怪声,前段时间还被老师投诉上课发出声音,扰乱课堂纪律,批评他也不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喉咙发出的声音好像有痰,可能是上火了,医生您能给他开些治疗咽喉炎的药物吗?”

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发现小航并不是调皮捣蛋,而是生病了。这个病并非咽喉炎这么简单,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 TD)。


广医三院黄埔院区儿童保健科陈福宜医生介绍,抽动障碍是表现为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无节律性的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的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

抽动障碍起病年龄在2~21岁,多数起病于4~7岁的学龄前期。国内报道8岁~12岁人群中抽动障碍患病率2.42‰ ,男性学龄儿童患病危险性最高,男女患病率比为3:1~4:1。

抽动障碍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其发生是神经递质紊乱、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感染相关性免疫紊乱、遗传、心理、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

01·运动抽动

首发部位常为面部肌群的简单运动抽动,例如挤眼、皱眉、撅嘴、龇牙、咬唇、擤鼻等,如果逐渐向颈部、肩部、上下肢、躯干等肌群延伸,则可出现引颈、耸肩、触物、拍打、踢脚、弯膝、走路旋转等复杂运动抽动。

02·发声抽动

开始时仅表现为简单发声抽动,例如清嗓、无故喊叫、轻微哼哼声,以后则可能出现动物般吼叫、重复言语(即不断重复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或词,例如“我想喝水水水水水水水……”“天上有个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太阳……”),污言秽语等复杂发声抽动。

03·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出现

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存在,但严重时可同时出现,症状轻者可自控,但也仅能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入睡时可消失;严重者常与冲动性动作同时存在,可产生严重自伤后果。


抽动障碍包括原发性抽动和继发性抽动

原发性抽动分为:

01·妥瑞氏综合征

妥瑞氏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也称多种运动与发声联合抽动综合征,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型,通常起病于学龄初期的小学阶段。

表现为多种运动抽动与重复言语等复杂的发声抽动,联合抽动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多为同时出现,也可交替出现。可伴有强迫计数、洗涤等强迫行为和污言秽语,以及咬舌、挖破皮肤甚至毁容等自伤行为,近一半患儿可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02·慢性运动抽动障碍

表现为单一或多种的复杂运动抽动,但常局限于脖子伸直或扭动、耸肩等,抽动症状与强度固定不变,但频率可高可低,且症状至少已持续1年,在症状持续的1年中不会出现持续2个月及以上没有抽动症状的缓解期。

03·慢性发声抽动障碍

表现为简单发声抽动或复杂发声抽动,症状至少已持续1年,在症状持续的1年中不会出现2个月及以上没有抽动症状的缓解期。

04·短暂性抽动

病情最轻,表现为1种或多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病程在1年之内。

继发性抽动:

由器质性病变引起,包括遗传因素(如唐氏综合症)、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感染)、中毒因素(如一氧化碳)等。

抽动障碍的治疗

对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轻症患儿,多数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凑效。

症状突出的可用行为疗法的各种手段进行矫治,以减轻或改善患儿的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其中以厌恶疗法和代币制法最为有效。

抽动障碍到了青年期以后虽可缓解,症状会明显减轻,但较为严重的抽动障碍应及早进行药物治疗,并从小剂量开始,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如服用氟哌啶醇(常与安坦并用)、泰必利、可乐定等,其中可乐定可作为幼小患儿的首选药物。药物治疗需遵医嘱。

必要时也可实施中西医结合生物多维干预治疗,通过确定导致抽动的神经元路径位点进行靶向治疗。


最后,推荐大家观看一部电影

《叫我第一名》

讲述了一名妥瑞氏综合征患者的追梦之旅。

希望社会对抽动障碍患者,多一些理解、包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