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洪江村简史:从深度贫困村到国际艺术村的蝶变之旅

贵州学习平台 | 2021-11-18 10:42

【编者按】

近日,荔波朝阳镇洪江村“艺旅融合探索乡村扶贫新路径”案例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据介绍,《案例》收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展成果的生动反映,也是中国为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作出的独特贡献。

在此,我们来重温这篇2020年11月5日《黔南日报》8版刊发的报道,了解洪江村神奇的蝶变之旅。

洪江村就像一个真实的童话世界。(资料图片)

“这个世界有两个地方必须去,一个是巴黎,一个是洪江。巴黎是时间沉淀的美,而洪江是时间从来就没有开始的美。”一位入驻洪江村的艺术家这样描述洪江的美。

秋高气爽,叠翠流金。走进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蓝天白云之下,一栋栋特色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间,房屋墙上的壁画与青山交相辉映,散发着艺术气息,犹如一幅山水墨画,令人心旷神怡。

这个深处在“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腹地的村子,先后吸引了近百名艺术家入驻,成了远近闻名的国际艺术村。但谁能想到,几年前这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除了山就是水的“空壳村”。

文艺,是洪江的标志。(资料图片)

旧老屋变身“文创房”

“洪江村以前除了山水,就是稻田,看不到人,我们通过好的自然环境、传统的老房子、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吸引艺术家来入驻,村子发生了很大改变。”洪江村支书韦开科说。

洪江村地处荔波县西面,是少数民族村寨,长期以来人们过着传统农耕的生活,寨内有很多布依族特有的干栏式建筑,自然风光秀丽,民族文化浓郁。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们或陆续翻越大山、走出村子,到外面世界打拼、闯荡新生活,或为了建起新房,要么拆掉老房,要么闲置荒废。

村子的人影越来越少,一栋栋特色民族建筑也渐渐消失,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寻找一条既能保住特色老房子又能增收群众收入的路子,迫在眉睫。

干栏式建筑承载着洪江村民祖辈的生活及人文符号,具有鲜明的山区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村干部开始游走于老房子间,利用艺术的方式,从纺纱、浆线、织布、扎染等非遗手工艺文化进行挖掘,从干栏建筑的挑、架、叠、透的榫卯结构特点进行梳理,从老屋的基、梁、墙、砖、木传统手工艺进行解读,深度发现和挖掘当地民族文化,通过定位艺术家群体,开始着手打造“艺术村”。

艺术家在墙壁上绘画。谢义将 摄

立足荔波县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洪江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以村落遗存老房、民族传统文化等为媒,建设了艺术交流中心、村史馆、福马广场等,为艺术家提供公共交流场所,并依托原洪江小学校舍进行改造,引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建设美育研学基地,为文化教育培训、交流、展览等搭建更大更高的舞台。

同时,洪江村实施饮用水项目、垃圾清运、通村路建设、网络安装、房屋墙体艺术打造等基础配套,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吸引诗人、画家、摄影家等国内外艺术家接踵而至,实地到访洪江、体验洪江、创造洪江,先后有多名艺术家入驻洪江,并“认养”修缮老房子,形成独具特色的“村落遗存艺术活化”产业,为洪江文化带来鲜活的生命,在洪江原住民中产生广泛影响。

艺术家们把文艺血液注入到洪江的老房子中,让这种布依族先辈的生活习性和干栏式文化建筑,以一种特有的风貌能够延续下去。“废旧房”变成了“文创房”,洪江实现了从“空壳村”到“国际艺术村”的华丽蜕变,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艺术家们将老屋改造成了雁西书屋 。  徐朦   摄

闲置地成了“摇钱树”

“洪江村通过引进新的群体,形成一个多元的群体,在交流、融合中互相影响,村民不断改变观念和生活习性,提升对身边美好事物的一些认知,更好对未来进行把控。”入驻洪江的艺术家李向明说。

艺术家们入驻后,会“认养”一栋老房子,聘请懂技术的村民进行修缮,通过艺术活化装修,将各种文化艺术符号还原在砖瓦木料、丹漆粉涂上面,进行艺术工作坊兼居室改造。村民通过租老房屋给艺术家,并参与装修、管理房屋,既能增加收入又传承技艺,也全面激活了闲置破败老房。

在修缮老房子时,常会有村民发呆观看,艺术家们便会放下手中的活路,近距离和他们交流,谈论建筑、绘画、艺术等如何将一个废弃的老房子得以继续保存,变得有价值和意义,激起村民内心世界原有的冲动和内生动力。

在洪江写生。(资料图片)

同时,村子还不定期开展“写生中国走进洪江”“国际动漫走进洪江艺术展”“入驻艺术家文献展”等艺术活动,聚集人气、提振精神,推动旅游服务业逐步兴起。洪江村富洪公司通过收储推荐老房,提供劳动力就业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餐饮住宿服务。2019年在外务工回家乡就有142人,参与老房修复、农业产业、艺术服务等,目前全村已有餐饮4家、民宿7家床位150个。

“洪江村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艺术工作室增多,村民回来的多,村民互动影响多,也带来了社会各界更多关注。”洪江村第一书记曾洪波说。

村子散发艺术气息,聚集了人气,焕发着无限生机。

洪江村还被黔南列入 3 个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试点之一,为洪江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等机制,农户自愿放弃农村住宅及宅基地,村委会收储废旧房屋和宅基地,并给予合理补偿。目前,土地已成功交易 41 宗,累计支付群众补偿资金300余万元,在实现盘活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实现了村民增收。

艺术气息浓郁的洪江村。(资料图片)

产业兴绽放乡村美

洪江村按照“支部+公司+农户”的产业扶贫推进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带领返乡村民发展金线莲、食用菌、蔬菜等短平快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百香果、丝瓜、莲藕作为主导长效产业,长短结合推动产业兴旺。

积极探索农村文旅产业经济、劳务外包业务、组建艺术家老房修复队伍、发展民宿服务等多种业态发展,艺术家工作室建成后,带动发展房屋保洁、安保等至少70人以上的就业创业。

同时,推进“志智”双扶,积极把贫困户培育成产业发展、勤劳致富的示范户,树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榜样,扩大精准扶贫的示范效应。

荷叶尽处是村庄。(资料图片)

夏天里,置身于唯美的荷花海洋,沐浴荷香,寻找艺术灵感;秋天里,房前屋后满是百香果,飘香整个村寨。一幅幅唯美的文化墙画,一个个设计新颖的艺术作品,文艺的唯美碰撞田园的馨香,摩擦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村,让人向往。

以村民闲置的老祖屋和传统村落遗存为媒介,与艺术家的成功“联姻”,使洪江村从籍籍无名的传统村落逐渐变成了寻找乡愁和诗意栖居的“网红村”,在艺术家口中赢得了“北有上苑宋庄,南有荔波洪江”的美誉,洪江村成功从深度贫困村嬗变为国际艺术村。

(原标题:从深度贫困村嬗变为国际艺术村——荔波县洪江村的发展历程)

作者:谢义将 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