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昌宁:冬谷飘香乡愁浓
“我们这个地方叫旧寨,祖祖辈辈都种植冬谷,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属于纯生态的,产量虽然低,但品质好。”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勐统镇小勐统社区下芒德村民小组村民茶袁国满头大汗却满脸笑容地说道。
茶袁国说的旧寨田,其实就是一个小山洼。两山一水间,30多亩水田呈梯田状分布。秋末冬初,种植在田里的冬谷刚刚成熟,一眼望去,金黄的稻浪随着山洼起起伏伏,在绿色山间格外显眼。
冬谷成熟了,村民们相互帮忙打谷子。不用收割机,也不用打谷机,纯手工收割和脱粒,打谷子的“嘣嘣”声和人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为山洼里最美的交响乐。茶袁国家有两亩多地,今天,左邻右舍的10多位村民正在田里忙着帮茶袁国家收割冬谷,可以收获冬谷500公斤左右。
“我们种这个冬谷,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吃到纯生态的米,另一方面也是种一种传统、一种乡愁。”茶袁国一边擦拭额头的汗水,一边热情地聊着冬谷,冬谷是当地的一种传统品种,种植的历史非常悠久,延续至今至少几百年。冬谷生育期比较长,比一般的稻谷要晚熟50多天,要到秋末冬初的时候才成熟,因此当地人就叫它为冬谷。
据资料记载,冬谷又分大冬谷和小冬谷,小冬谷米粒更细小,香味更浓郁。其特点是稻秆较高,最高可达1.4米,谷壳赤色,米粒细小呈蜡黄色,生米有清香,煮熟后香味浓而持久,食之润滑可口,回味悠长。
“冬谷好的时候有一人多高,今年因为前期干旱少雨长势不好,但也跟我们一般人差不多一样高。而且,这个冬谷对田地的要求相当高,不耐肥,不能施用化肥农药,是一种纯生态的产品。因为我们这个田本身就是冷箐田,又不施化肥农药,所以现在还有很多马头鱼,马头鱼和冬谷米可是我们这里最有名的特产呢!”与茶袁国一起收割水稻的一位村民一边侃侃而谈,一边盯着田里的动静抓起了一条马头鱼。
“过去为了吃饱肚子,虽然冬谷单产低,但不得不种植。如今虽然生活好了,可有的人还是愿意种植冬谷,就是为了吃上祖祖辈辈吃下来的这口米。”正如茶袁国所说,就是“祖祖辈辈”都在种植和坚持,冬谷才得以保存和延续。也正是“祖祖辈辈”这样的坚持,昌宁的物种多样性才得以保存。
“小勐统社区现在种植冬谷50多亩,这个坝区是种植30多亩,冬谷米品质好,重要的是原生态,虽然产量低,但是还是能增加百姓的一部分收入。它主要用于春节过年舂粑粑,是很好的食材。零散售卖的价格是13元1市斤,原来价格高的时候到20多元1市斤。”小勐统社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张江介绍,小勐统社区2020年经济总收入8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16元,许多过上了好日子的农民又拾起了传统,冬谷米在这里重新焕发出了“青春”。
“我们准备把种子留好,尽量打造一个原生态种植基地。”张江说,社区将引导村民合理布局产业,在适宜的农田逐步恢复冬谷种植,打造特色“冬谷米”品牌,用栽秧、割稻、打谷、舂粑粑的声音和群众的欢笑声,留住一份乡愁、一份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