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山漫记∣《矩州风物--高坡“三美”情愫》
作者:涤之
高坡,什么地方都有。我这里所说的高坡,是一个充满了异族情调、苍远神秘、远古独特的名胜古迹之地;亦是传奇神话之奇、田园风光之美,令人神往的旅游之乡。正名为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简称“高坡”。
高坡不远,由贵阳市出发,经十里河滩花溪、明清古镇青岩、赵司茶乡黔陶即到高坡苗(又称“背牌苗”、“ 红毡苗”、“喜鹊苗”)之圣地高坡乡。全程为48公里,乘车一小时许。高坡海拔自1000米逐渐攀升至1500米,最高海拔达到1712.1米。属高寒山区,北高南低。北部为高山地,高坡由此得名。高坡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随处可见大小溶洞。境内面积107.4平方公里。
高坡苗族智慧顽强,民风淳朴多彩、文化深远厚重,其中,尤为令人感叹的“吃新节”感恩祭黄狗、悲壮的爱情终结“射背牌”、凄美的“洞葬”安魂待还乡等习俗,更是令人感动景仰。
祭黄狗——至深至美的感恩情愫
高坡美 苗山高
厚德传世高坡苗
义犬舍命取谷种
感恩祭狗唯吾乡
“祭黄狗”的仪式是在苗族每年的“吃新节”时进行。“吃新节”是贵州苗族的最重要节日之一。在高坡,每年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日(即龙场天)或戊日(即狗场天)即为“吃新节”。“吃新节”的传说有多种。高坡乡的罗主任告诉了我们他从小听到的传说:几千年前,苗族首领蚩尤和黄帝“逐鹿中原”战败后,被迫迁徙。高坡苗族即为其中的一支系。高坡苗迁徙到高寒的山地定居后,因长期颠沛流离、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渐渐转向农耕生活。可因为他们这支苗民是从中原地区来的,中原是以小麦土地耕种的农作物为主要粮食,于且打且退的迁徙途中没了粮食种子。此地又大多以种植水稻为主食,稻种对他们而言是望尘莫及的。为了获取稻种,高坡的苗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秋收时节,他们将训养好的黄狗身上敷满泥浆,再将狗撵到山下稻田里,黄狗在稻田里窜行,身上的泥浆粘住了成熟饱满的谷粒。就这样,黄狗把稻种“偷”回了高坡苗地。聪明的高坡苗民如法炮制:他们在高山地区打田试种,引水灌田,当新水稻刚抽穗结实,苗民们急于品尝新米饭是啥味道,便从稻田摘来未成熟的谷穗和玉米一起蒸熟后,招来父老乡亲,都来吃新米饭。当然,还有“大功臣”黄狗,是要先舀饭喂的,以感谢它给苗民带来了能在高坡生存下来的粮食基源——稻种。此时,恰逢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日。所以,每年一到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日,苗民必定要过“吃新节”,以祭拜黄狗给他们带来粮食的恩情。
另一种传说是这样的:远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以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酋长告劳用在冰雪封山的时节才能猎到的珍禽献给雷公,换得了一小袋谷种。告劳将谷种放在仓库里,准备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一天晚上,守夜的天神手举着天灯看天下的稀奇时,不小心将天灯打翻了,天灯恰恰落在仓顶上,仓库着火了,被烧成了一堆黑灰。谷种没了,开春拿什么播种?告劳去求雷公,雷公不肯再给谷种。怎么办呢?山上的猎物越来越少,苗人的食物成了大问题。告劳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黄狗到稻田里打滚,让谷子沾在狗毛上带回来。苗历七月十三日早上,黄狗来到山下稻田里,黄狗仿佛觉得“偷”别人的稻谷是不道德的事情,所以慌慌张张地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回来的路上,突然雷雨大作,黄狗被一个雷打入了河中。原来是雷公知道告劳巧计取得稻种,觉得自己的威严受到了蔑视,恼羞成怒,故意将黄狗打落入水,让黄狗身上的谷种被水冲走,以期告劳再来求他。可是,雷公万万没想到,黄狗落河后,想到好容易才“偷”到的谷种被水一淹就没有了,高山上的人们还眼巴巴地等着它取回谷种种粮食生存呢!于是,黄狗就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躲着一个接一个的雷,竭尽全力,终于游过了河。好容易上了岸,黄狗就昏迷了。告劳看着气息微弱,全身湿漉漉光秃秃的黄狗,心疼得搂着黄狗大放悲声。突然,黄狗使出全身的力气将尾巴摇了摇,天哪!黄狗尾巴上居然沾有几粒谷种呢。看到告劳得到了谷种,黄狗欣慰地闭上了眼睛。告劳和全乡的苗民将黄狗隆重地埋葬了。从此,告劳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吃饭睡觉,都将谷种揣在怀里;一直到来年开春,告劳才亲自犁田撤种。苗历六月六日这天,秧苗尖上抽出了令人惊喜的一串串像黄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黄灿灿的谷穗几近成熟。苗历七月十三日,正是黄狗为取谷种献出生命一年的日子。这天,大伙收了谷子,告劳煮了一锅白米饭,舀了一碗白米饭和一串稻种,还有猪头、羊头等祭物,放到专为祭奠黄狗而设置的桌上,并邀集全乡的男女老幼,举行了隆重的祭狗仪式。告劳领着乡民们一起发愿:苗民世世代代都把黄狗祭拜,永世不忘黄狗用生命为他们换来粮食的恩情。直到仪式结束,告劳才让大伙一块吃新米饭。祭拜过的谷种,用于来年播种。从此,苗民们吃上了白米饭,不再为粮食担忧。为了记住黄狗舍生取义盗谷种的日子,苗民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
“吃新节”的习俗就这样一直传承了下来。
千百年来,每年“吃新节”这天,高坡全乡家家都用新米煮饭,拜祭过告劳和黄狗之后,人们才开始吃。
其实,“吃新节”祭黄狗的传说哪种是真哪种是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苗族同胞至深至美的感恩之心能千百年传承不殆,个中怎样的发扬光大,才是值得我们效仿、敬佩和推崇的。不是吗?要不,每年的“吃新节”,山里的山外的国内的国外的,白皮肤黄皮肤黑皮肤们跟着撵什么趟?您说呢?!
射背牌——悲壮之美的爱情终结情愫
苗山高 高坡奥
高坡神话处处飘
“背牌”引我进苗山
苗女深爱的情哥哥啊
一箭穿心九廻肠……
认识程韵先生,是在去高坡的途中;熟悉程韵先生,是在他给我谈起高坡“射背牌”的由来时,这位花溪区作协的副主席、壮硕挺拔的壮年汉子竟唏嘘不已……
您也想听“射背牌”的故事?别,别让我又颤抖不安。您一定要听?唉!苦难深重的苗人啊,哪怕是他们炽热忠贞的爱情,仍然是爱得苦痛锥心,分得凄美悲壮——
说,从前高坡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赞地利,女的叫俄地衣,在朝夕相处的劳作中两情相悦。但他们从小都由父母各自定了娃娃亲,所以信守承诺的双方父母坚决反对他俩的相爱。赞地利和俄地衣难舍难分,经常躲着家人偷偷幽会。双方父母知道后逼着他俩马上断交。两人求告无用,又拗不过父母,便请求父母准许邀集全乡人在苗历四月初八这天,到云顶坪当众举行分手仪式,以昭告他们俩的爱情是爱得光明,分得磊落的。两人先朝天射三箭发誓:阳世不能结连理,阴间也要共牵手。接着,俄地衣把背牌放在地上,让赞地利一箭射穿;赞地利撑开缠在身上的腰带让俄地衣射箭以作誓愿。就这样,他俩订下了死生契阔的爱情盟誓。最后俄地衣将射过的背牌送给赞地利,赞地利将布腰带送给俄地衣,相约两人死后到阴间相见时作凭证。双方的家人在大家的见证下答应他们:不论他俩谁先死后死,只要是其去世后,在办丧事和埋葬时,会将他们互赠的定情物背牌和腰带放在其头部同葬,好让双方带着这件凭证去会情人。至此,俄地衣和赞地利的爱情,就这样悲壮地永远终结,他们将一生遵守承诺,不再往来。
千百年来,俄地衣和赞地利“射背牌”的故事一直感动并影响着高坡乡青年人的恋爱和婚姻,而“射背牌”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苗民认为个人恋爱和家庭婚姻是两码事,巩固家庭乃至家族的地位兴衰成亡,不断组成的新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都重于儿女们的两情相悦。于是,今天“射背牌”的年轻人,亦成了明天促成又一代年轻人“射背牌”的家长,且坚定执拗的程度绝不亚于当年的父母。于是乎,“射背牌”这一外界认为落后残忍的习俗,得以流传。
应该说,“射背牌”是另一种形式的婚礼,也可以说是“冥婚”。因为“射背牌”的本质意义就是因为今生不能成双对,来世定要共白头。奇怪的是,“射背牌”这一行为,在贵州数百支系苗族中,只高坡这一支系才有,且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活动场面凄美悲壮。“射背牌”后,多少有情人终生相见不相认,皆过着内心凄凄惨惨戚戚欲说还休的情感生活。当然,也有终舍不下的情侣,放弃“射背牌”,选择私奔。不过,这对情侣也知道,他俩将作出的牺牲是:永生不能还乡!
啊!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可是它却万古长青/ 要是碰到谁的头上/ 谁就因此而破碎了心。我不禁咏哦!
如今,由“射背牌”繁衍的故事多种多样,但大多予以恋爱婚配附会了美好光明的情愫。“四月八”亦成了苗族狂欢节以及高坡青年男女对歌、谈恋爱、找对象的活动。“射背牌”仍然是活动的高潮——当天上午十时左右,高坡场人山人海,要“射背牌”的男女在双方家长的陪同下,把姑娘的背牌置于活动场坝中心,其余姑娘们一条条五彩斑斓的背牌挂在立起的板子上作陪衬,每次活动摆挂的背牌多达几十上百条。活动开始后,要“射背牌”的男女各向天上空放三箭,然后,小伙子向姑娘放置在板子中心的背牌放三箭,姑娘则对着小伙子身体的左下方放三箭。“射背牌”一结束,姑娘们的背牌歌、青年们的芦笙舞、长号唢呐此起彼伏地响起,大家共同祝福这对青年的爱情甜蜜幸福,早日共结连理。
哈!整个儿颠覆了远古的“射背牌”!好啊!高坡苗族青年男女们的爱情终于得以光明磊落恣情四溢啦!是呀,谁不愿有情人终结连理呢?谁?谁?!
洞葬——且安魂待还乡的凄美情愫
高坡深 苗山渺
高坡故事知多少
甲定栖身的黄河魂呀
洞中幽幽望故乡……
“你们要看的‘洞葬’就是这里了。”高坡乡的罗主任神色肃穆地指着一个洞口说。
呀!这么多棺柩啊!闻道许久的高坡“洞葬”突然横亘在眼前,让人不禁冷飕飕凄惶阵阵。站在一具具摆放有序的久远棺柩前,听着罗主任许是因为怕吵醒亡灵而竭力压低声音的讲古,肃然起敬之情不由顿生。
我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为惊扰了沉睡的亡灵默祷:愿他们魂随心愿了,魄回故乡去!
高坡乡甲定村栗木山半山腰上的一个U字形洞口,摆放了百具之多棺柩,均置于“井”字形木架之上。棺柩的摆放似乎有其规则,呈五排状的棺柩,或头朝里,或头朝外,有大有小。洞口高宽均约十余米,洞的纵深约有三十米许。洞口干爽,光线明亮,一簇簇半透明的灌木中开满了不知名的各色野花,蜜蜂嗡嗡嗡地围着这花欢唱着,蝴蝶噗噗噗地扑闪着翅膀旁若无人地从一簇花丛飞向另一簇花丛;这一簇簇花丛的缝隙处,竟还有人在唰唰唰地割猪草。你看你看,时儿还有不知名的小鸟能伫立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在这些天地精灵的一步之遥,就静静地置放着几百年前的棺柩。鲜活的生命与枯竭的亡灵,生与死就这么和谐地共存着。那些自由飞来飞去的蜜蜂蝴蝶和小鸟,或许就是棺柩里等着还乡的魂灵所幻……
罗主任的讲古时断时续:高坡苗族的祖先原来居住在黄河一带,蚩尤是他们(罗主任是布依族)的老祖宗,蚩尤和黄帝争夺中原战败后,祖先们被迫迁徙到南方大山之中。高坡这一支系的先人们就在此地落了根,他们一代一代梦想着终究有一天要重返故乡。为了重返故土时行动快,死去的人就停放在山洞里,以便将来扶柩还乡。但是,还乡的梦想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洞葬的棺柩却越来越多。后来洞葬就成了他们的习俗,当然还有经济、便利也是一个原因。这里的人很穷,死人办丧事得花一笔钱,就是油漆棺柩,也不是小数目。你看这洞里的一百多具棺柩,没有一具是油漆过的。他们都想着“反正我们都是要回乡的,到时捡上祖宗的尸骨就走了,何必要油漆棺柩深埋地下呢?”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哪家人死了,就简单地装殓后抬到洞里安放下,送葬的人就心安理得地等着带其回家的一天了。如此周而复始地如法炮制,高坡的洞葬就越来越多了,一个洞满了就再寻一个洞。还有的原因是,洞葬的洞都是前后相通的,棺柩在里面存放时间再长,先人的遗体亦不会腐烂。
可不是,高坡山高路险,很少有人进山来。当年正是因为高坡的地势险恶,颠沛流离的苗族才选择了这座大山。高坡的山水哺育了一代代的苗民,苗民也创造了丰富多彩而神秘奇特的苗族文化。其中,洞葬是最为动人心魄的苗族文化结晶之一。
高坡乡绵延起伏的喀斯特地貌,广袤苍凉又绮丽迷人;洞葬,更加深了高坡的神秘瑰丽。而高坡苗族的顽强性格于洞葬之事上,可说是相当顽固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不会因天时地利的改变而改变,这就衍生了他们凄美的洞葬文化。换位思考一下,有什么比叶落归根的意愿更动人、更强烈呢?尽管千百年过去了,他们在高坡早已是世代居民,回乡之事注定了只是渺渺茫茫天涯独望,明知不可能,他们仍然不放弃。不信?难道你没看见,洞里的有些棺柩是近年安放的吗?不过我想,其实他们已经回乡了。多少年来,高坡的苗民在一次次将逝去的亲人抬进洞里,肃穆地安放好棺柩的同时,生者和逝者已经完成了他们壮丽的精神还乡。不是吗?
我相信,高坡苗族这些藏于贵州大山里苍凉、神秘的洞葬,仍然会一辈辈地传承下去。这些洞里的灵魂,会附丽在苗族子子孙孙的身上,直至真正回到黄河母亲身旁的那天。
这是他们的希冀,也是我们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