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跳舞,唱唱歌就能挣钱”,《农民日报》报道贵州“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农民日报》刊发《“搬出来”的幸福生活——贵州晴隆县的脱贫秘方》
晴隆县建隆摩托的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让易地移民搬迁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农民住进景区,家门口有就业,每天晚上跳起脱贫舞,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这样的表述,说的是深度贫困地区贵州省晴隆县的脱贫之路。
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晴隆县,境内山高、坡陡、谷深、水低、土薄,石漠化和工程性缺水严重,是国家52个未摘帽县和贵州省“9+3”重点县之一,脱贫攻坚工作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贵州晴隆县,走进易地扶贫搬迁点、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深切地感受着贫困县的干部群众要脱贫、盼脱贫、战贫困的精气神,感受着贫困县在几年间天翻地覆的变化。
搬迁住进景区 每天跳跳舞,唱唱歌就能挣钱
“搬迁不忘政府助,幸福全靠党恩深”……在小镇里游走,不少新市民的门上都贴着感党恩颂党恩的对联。“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也许一辈子就住在山上了。以前娃娃上学远,山路也不好走。现在交通什么的都很方便,生活简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搬迁群众三宝彝族乡干塘村村民杨必芬高兴地对记者说。
阿妹戚托小镇是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容纳该县各乡镇的8000名搬迁户,其中5000多人来自全国唯一一个整乡搬迁的彝族乡——三宝彝族乡。
从挂在半山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住进国家3A级景区,从产业发展零散、为“吃”而生产到盘活土地发展林下经济,阿妹戚托小镇正在嬗变:山区变景区,农民变市民,土地成了“聚宝盆”。
为了解决当地居民“搬后怎么办”的问题,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彝族文化内涵,融合民俗与民族特色设计布局,将阿妹戚托小镇打造为国家3A级景区、旅游扶贫示范小镇,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居民们经过就业技能培训后可参加演出,让他们搬迁后有事可做。
阿妹戚托是当地彝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意为姑娘出嫁舞,是彝族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传统群体性舞蹈,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蹈以脚为主要载体,踏地为节,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被誉为“东方的踢踏舞”。如今,“阿妹戚托”已成为当地彝族文化的代表。
每天晚上8点,阿妹戚托小镇金门广场上都有“阿妹戚托”歌舞表演。独具特色的民族歌谣,红红火火的祭火仪式,吸引了来自省内外游客,纷纷加入队伍中体验民族风情。
小镇所在三宝街道宣传委员彭永贵说:“用民族文化引领旅游,以旅游产业带动发展,我们号召老百姓来进行民俗舞蹈表演,当地的旅游企业给他们钱,游客来了也会给他们带来收入,老百姓的日子自然就会好起来。”
34岁的文安梅是阿妹戚托小镇的居民,她14岁便开始学习阿妹戚托。异地搬迁之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她牵头成立了一个艺术团,共有14名正式团员和100余名群众表演者。他们每天晚上在景区的居民广场表演阿妹戚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的群众表演者,每天晚上从7点表演到9点,一个月有1000元的收入。如果他们表演得很好,我们也会把他们吸纳到艺术团之中。艺术团团员转正后每个月会有3580元的收入。”文安梅说。
“这个工作不复杂,每天晚上8点到9点,拉起游客跳一个小时舞就行了,公司包教包会。”45岁的搬迁群众杨芬芳基本适应了这样的工作方式,“比在老家种苞谷轻松。”
如今,三宝街道实现了“山区变景区、农民变市民”的转变。未来,随着贵州全域旅游发展的步伐,三宝各族人民将在美丽的阿妹戚托小镇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用双脚跳出致富之路,勤劳的彝族姑娘、风景宜人阿妹戚托小镇正在向人们诉说着脱贫的喜悦。
就业在农业基地 产业发展,农民变富
“一天100块钱,活轻松,不累人。”位于普晴林场内的大棚内,正在采摘红托竹荪的黔西南州晴隆县沙子镇“新市民”吴琴说。
“以前都在家带孩子,这几天孩子上学了才有空过来上班,这里离家近,每天还能去接孩子放学。”
位于晴隆、普安两县交界的普晴林场,总面积3.6万亩,其中在晴隆县地界的就有2.8万亩。今年以来,晴隆县依托普晴林场气候、水利、土壤等适宜发展林下菌药种植的自然条件,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林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区因地制宜种植林下菌药,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该县整合资金投资3400万元,在林场内种下红托竹荪、赤松茸、香菇等4000亩林下食用菌,其中红托竹荪2000亩、赤松茸1000亩、香菇1000亩。林下菌药从种到管再到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
据介绍,普晴林场4000亩食用菌基地共吸纳了当地上千名群众进场务工,端稳了就业“饭碗”。
采摘、烘干、包装……大棚里,“产业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每天都有上百人在大棚里转,刚刚采完的竹荪,一会儿的时间又冒出新的竹荪来了。”家住腾龙岭社区的王忠美说,竹荪长得很快,一旦耽搁了采摘时间就会坏掉,所以大棚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上班。
据晴隆县林下菌药指挥部副指挥长唐光辉介绍,今年5月以来,普晴林场林下菌药产业已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5万余人次,种菌时用工高峰曾达到了每天1200余人。
“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以前外出务工的村民因为出不了门都被耽搁了。我们发展这项产业,不仅是附近的搬迁群众,这些没有出门的群众,也获得了不错的就业机会,端稳了就业‘饭碗’。”唐光辉说。
就业在“扶贫车间” 搬出大山,向幸福生活前进
“以前可不敢外出务工,家里两个孩子都年幼,需时时照看;父母年纪大了,也需人照顾。”此前,家住晴隆县莲城街道蔡家村的郭恒敏一家依靠老公在工地打工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去年,想就业的郭恒敏得知开在家门口的就业扶贫车间晴隆龙发服饰有限公司在招工,她便踊跃应聘上岗,成了一名生产工人,生活由此出现了转机。
走进扶贫车间,两百多台缝纫机纵向排开,“哒、哒、哒”响个不停,裁剪、卷边、整理熨烫……员工们忙个不停,赶制即将销往外地的订单服饰。
在山水鞋业制鞋车间,100多名工人正熟练地进行机车操作。
来自三宝乡搬迁群众王阳花说:“以前住在山沟里,自然环境比较差,现在住在阿妹戚托小镇,环境非常好,交通便利,上班非常方便,公司还免费提供食宿,各种节假日福利,我在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人员招聘、员工考勤等工作,每个月有3000多元工资。”
“搬过来后,我和我媳妇都在建隆新能源公司上班,两个人每个月能拿到6000多元工资,家里有两个娃娃在读小学,上班方便,娃娃上学也很方便,都在家门口。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政策好了,有新房住,工作也有着落,娃娃读书也方便,不愁没人照顾。”从三宝搬迁到阿妹戚托小镇的杨武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悉,除龙发服饰、山水鞋业、建隆摩托3家企业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外,晴隆县还有14家扶贫车间。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可享受一次性就业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等优惠政策。
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户”的标签,文安梅、吴琴、杨武这样的群体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从破屋漏瓦到小楼洋房,每个搬迁群众在客厅中挂了老家和新家的对比照片,抑制不住脸上的笑容,“心里很暖,日子很甜,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