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李大华教授谈庄子

孔学堂公众号 | 2020-12-06 12:14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物质上面的富足并不能解决人的心灵安顿,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不仅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拥有上,更应该表现在文化的自信上,文化的自信体现出人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谙熟、深解、融汇与践行上。基于此,孔学堂特邀深圳大学李大华教授于12月5日上午在明伦堂开讲,讲座以庄子的思想为核心,以“相濡以沫与相忘江湖为主题”,讲述了庄子的精神气质。至此,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已进行807场次,本场讲座特邀贵州师范大学谢群洋副教授为主持人。来自省内外各大高校的师生及市民朋友约500人冒着严寒来到孔学堂,聆听了讲座。讲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赢得了听众阵阵掌声。

第807场“贵阳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在孔学堂明伦堂明德厅举行

  李大华教授结合当下社会实际,从多个方面对庄子的思想展开讨论。他认为,庄子其人是“身在凡尘,心在空中”,在经济状况堪忧的情况下,依旧对自身所持有的文化保持着高度的自信。其次,庄子对圣人是“高山仰止,心向往之”。传统意义上对儒家积极道家消极的思想是有待商榷的,对庄子“消极”的入世态度的理解不应当落入俗套,作为生存在战乱时代的庄子,他的故事中,特别关注神人、圣人、真人,这一类人总是积极关注与涉足当下世情的,是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世情。其三,“勿传溢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庄子务求“传其常情,勿传溢言”的标准,务求真实。吴教授举例说,诸葛亮欲与东吴的联合抗曹,当孙权问及“胜曹之后作何?”时,诸葛亮一句“吴蜀再战争天下”的真实回答赢得了与孙权的联盟。

贵州师范大学谢群洋副教授 主持发言

  大华教授认为,庄子是一个平实的人,也是一个孤高的人,是一个简单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清醒的智者。庄子之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拥有超常的魅力,是因为庄子的书既为过去的人所写,也为现代人所写,庄子的生活虽然受到时空的局限,但其思想上却是自由无限的,它如大海一样的宝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犹如大海之水储之不盈、泄之不缺。庄子之文集文采与思想于一体,穿越了时空,对当今执着于权、利而忘却本心之人是一剂良药。

李大华教授谈庄子

  大华教授还从庄子的文本出发进行分析,如《逍遥游》中大鹏与小鸟的自由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生的境遇也许无法改变,但精神境界却应当超越自我;分析了《秋水》篇中神龟的自由与尊严,认为人应当成为他所应当成为的那个样子;分析了《大宗师》篇中“相忘于江湖”,认为相濡以沫表达的是一种充满了悲情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是人世缺乏关爱的状态,这种状态远不及各自安好、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谐,“相忘于江湖”才是人该有的真实状态。大华教授还分析了庄子的处事原则:“游”。人来到世间,乃是一场游,乘物游于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人生需要有丰富的阅历,而处事也需要有原则与方法,他列举了“方舟与虚船”的故事以喻人应当心胸宽阔、“以巧色娇人”的猴子以喻人不因当讨巧。

李大华教授与观众互动交流

  讲座互动环节,诸多听众提出了问题,分享了自己阅读和研究庄子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贵州师范大学谢群洋副教授听后颇有感触的说,大华老师喻庄子深邃的思想于通俗的故事和平实的话语之中,让人易知易晓,正如圣人所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其中两位听众还询问了大华教授为何法兰西古籍所研究中国文化,他们与中国古籍之间有何种联系?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与庄子思想有何异同等。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不少听众邀请老师一起合影留念。


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华夏老子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自然与自由 庄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隋唐道家与道教》(人民出版社,2011年)、《老子的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庄子的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香港全真教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年)、《中国宗教的超越性问题》(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李道纯学案》(齐鲁书社,2010年)、《李世民》(东方出版社,2009年)等,主编《文化与生活方式》丛书。

文:曾顺岗

图:王丽捷

审校: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