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国际护士节”|安顺市人民医院 李沙沙读经典——《救护红军的侗族诗人杨和钧》

2021-05-11 13:25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党支部书记读经典》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特别节目——贵州省优秀护士代表读经典。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党支部书记读经典》

贵州省庆祝“5·12国际护士节”
特别节目第六期:《救护红军的侗族诗人杨和钧》 

跬步至千里 聚沙成铁塔

本期诵读:

安顺市人民医院 李沙沙

党支部书记读经典第六期《救护红军的侗族诗人杨和钧》

党支部书记读经典第六期《救护红军的侗族诗人杨和钧》

00:00 / -

点击上方可听音频↑↑↑

救护红军的侗族诗人杨和钧

杨和钧,侗族,贵州锦屏县婆洞乡(今启蒙镇)人,1894年5月22日生于普通的农家。

1934年12月18日,婆洞乡乡民听说中央红军长征要途经此地,由于之前被国民党误导,以为红军是土匪,因此纷纷吓得躲进山里。这时,杨和钧在家农,他怀着好奇心独自上街,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当他看到红军的布告、标语后,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红军的布告、标语所宣传的"打土豪,分田地"、"取消一切苛捐杂税"的革命主张,"政治上、经济上苗人、侗人与汉人有同样的权利"的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全国民众总动员起来,为保卫中国而战"的抗日口号,深深地打动了杨和钧的心。他如拨云见日,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穷苦百姓的美好未来。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躲进山里的群众很快便返家安居。当他们看了红军的布告、宣传标语后,一个个喜笑颜开。看到这种情景,杨和钧振奋不已,挥笔写下了《壁板上的指南》这首充满激情的诗∶

赶场天或是平常,

寨上的农民或是行人来往,

人人的目光都投向壁板上,

因为板壁上有农民的指南。

它是红军的宣传标语。

召唤穷苦农民站起来。

打倒土豪分田地夺政权。

扛起枪把东洋鬼子赶下海洋。

12月26日,杨和钧去流洞看望姨娘,路上见两名红军战士倒在田埂边,便急忙上前将他们扶起,关切地询问。得知这两名红军战士一个姓王,是个连长; 一个姓吴,是个排长。二人因伤病掉队,杨和钧决定救助他们。

此时,红军大队人马已经离开,杨和钧便把王、吴二人带到姨娘家。为安全起见,将他俩藏在木屋的三楼,并让他俩换上自己的衣服。接着,杨和钧又上山采来草药,煨药、煮稀饭,精心为王连长、吴排长医伤治病。为了多和这两名红军亲近,学习革命知识,杨和钧在三楼铺上地铺,和王、吴二人日同住、夜同眠。三人推心置腹,促膝谈心,讲革命道理。王连长拿出随身带的红军课本、政治读物,和杨和钧一块阅读,向他讲解共产党的宗旨、红军的性质和红军北上抗日的意义。经过王、吴二人的教育和帮助,杨和钧认识到马列主义的珍贵。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忆王连长》一诗,歌颂马列主义∶

王连长啊王连长,

你赐给我无价之宝,

这宝比太阳还亮,

亿万金银买不到。

它赛过飞机大炮,

它赛过冲锋枪花梨,

它是人类解放真理———马列主义。

共同的革命情感把杨和钧、王连长、吴排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以防意外,杨和钧将伤势较轻的吴排长先后转移到好友家和自己家。几天后,吴排长伤愈,要去追赶红军大部队,杨和钧挽留不住,怀着难分难舍的心情趁夜将吴排长送出六七十里,才依依惜别。

吴排长走后,不久,王连长隐藏之处被国民党发现。一天,当地反动势力带着武装从杨和钧的姨娘家将王连长抓走,他们把王连长带到流洞后面的龙坡上,威逼王连长交出短枪。王连长怒视敌人,一言不发,被反动武装活活砍死。王连长被害后,杨和钧痛不欲生,悲愤地写下《悼王连长》一诗,以表达他对王连长遇害的深深痛惜和继承革命烈士遗志的坚定决心∶

千里迢迢只为民,中途丧命泪沾襟;

革命真传亲遗嘱,永世不忘誓词盟。

婆洞的反动势力没有找到王连长的枪,十分恐惧,坐卧不安,后又四处搜捕杨和钧。杨和钧闻讯后连夜逃到深山的一个亲属家,躲在这家的“月婆子”房里才幸免于难。

1935年,虽已是春天,但侗家人却仍如生活在寒冬之中——政治的黑暗,地主、恶霸的压迫,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何时才能摆脱这些苦难?杨和钧用他的诗篇大声呼喊:

苦啊苦,

老是纠缠着农夫,

农夫要想离开苦,

要等红色太阳东方出。

 杨和钧日夜盼望“红太阳”,他要出去寻找“红太阳”。1935年3月和1936年6月,他曾分别两次外出寻找红军队伍。地方反动势力知悉杨和钧的这些行为后,暗中谋划铲除他。杨和钧深知自己处境危险,不能在家久留,于是决定卖掉家中一棵用作寿木的大树,凑足盘缠,再次外出寻找红军队伍。

1936年11月22日,杨和钧去婆洞逢场场坝联系买主。他刚到场坝,就被乡长龙家学等反动人士指使暴徒抓获。乡长一行人诬蔑杨和钧“搞暴乱,是个‘卖客’。”杨和钧大义凛然地驳斥道:“‘卖客’?!你们这些强盗欺压百姓,残害好人,才是真正的‘卖客’!”当地反动人士听后恼羞成怒,在风雨桥下残忍地杀害了杨和钧。

支持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策划、编辑配乐:莫梅

录音制作:周晓鸣、杨曦、曾黎、李彬

版头播报:罗波

学习计划指导:郑东升

编审:白云

监制:王丹

特别鸣谢:贵州广播电视台录制中心党支部

技术支持:贵州广播电视台录制中心7.1.4全景声录音制作系统

我们下期学习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