旮旮角角贵州史丨但明伦赎城之举,为何评价如此相反
无论是古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是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意思都是说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对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但明伦的赎城之举,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和评价。
但明伦(1782-1855),字天叙,号惇五,一号云湖,贵州广顺(今长顺县广顺)人,嘉庆十五年(1810)中举人,二十四年(1819)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道光元年(1821)主持湖南乡试。道光三年(1823)任湖南岳澧道。五年(1825),考选陕西道御史。八年(1828),主持浙江乡试。十年(1830)守父丧三年。这时,但明伦五十岁。早年蹇滞潦倒,起步虽晚,仕途还算顺利。主持乡试时,尝书“曾是当年辛苦地”自勉。
但明伦
五十岁以后,就如但明伦自己所说:“五十以来由观察而运使,而郡守,由郡守而复观察、运使,又褫职,而复运使”,可谓大起大落。道光十三年(1833),但明伦任山西河东道,道员雅称观察。因擒白莲教余部有功擢山东盐运使,接着就以失察被降级,署荆州襄阳盐法道,补郧阳府知府,故称郡守。二十年(1840)治汛得力擢江苏常镇通海道,又是称观察。二十二年(1842)二月升任两淮盐运使,驻扬州,加按察使衔。获罪褫职。二十三年(1843)年恩赏员外郎,后遵旨捐复道员。二十五年(1845)复任盐运使。但明伦在任两淮盐运使之前,称得上勤政爱民。无论是洞庭湖小舟履勘赈灾,还是荆州江汛与民一同抢堤,确实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好官。他说:“做官原非乐事,为官原是苦人”。在离开郧阳时,当地绅民跪送于泥淖之中。
他在仕宦之暇,笔耕不已,著作颇丰,有《治谋随笔》、《升沈功记录》、《读史管见》、《资治通览观要》、《耕织器具图说》、《白云山迹考》、《广顺州志稿》等,可惜兵燹后大半散佚。所著《聊斋志异新评》,历来深受好评,被称为“但评本”。他说:“取是书随笔加点,载以臆说,置行箧中”,“兹奉命莅江南,张桐厢观察、金瀛仙主政、叶素庵孝廉诸友,复怂恿刊布,以公同好”。但评本《聊斋志异》一经刊印,即风靡大江南北,对《聊斋志异》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有研究者认为:但明伦所作评点更加切合小说文体特征,同时关注了文言小说叙事结构和技巧的理论总结,代表了晚清小说理论和批评的“觉醒”,达到了前人所未曾达到的高峰。《聊斋志异新评》是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刊布的,凌惕安先生说但评本“靡不雕镂细致,印刷精美,朱墨烂斑,蓄套版也。可见承平之世士夫好尚,而此老风趣大是不恶”,也可以从中看出两淮盐运使任上宦囊还是充裕的,故而纂修《广顺州志》并资助刊印。当知道同年胡达源之子胡林翼丁忧居乡五年,因捐复知府需银上万两,虽然可以打折,但也无力捐纳时,但明伦派专差送信,促其复出,“言在扬州办理捐复,事半功倍”,并为其捐纳复职筹措费用。道光二十六年(1846)胡林翼捐官知府自择贵州,最终成为“中兴名臣”。
但评《聊斋志异》
但明伦任两淮盐运使时获罪褫职,就是因为他的公款赎城之举。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值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沿江而上,于六月十四攻占镇江。镇江距扬州仅四十里,一江之隔。清政府判断英军下一步可能会北渡进攻扬州,二十三日,道光帝诏令加但明伦按察使衔,负责扬州至清江一带防务,委以其重任,但明伦则是“保此危城,心胆俱碎”。
镇江之战
这时,听说镇江副都统海龄率兵死守,自焚,镇江沦陷,英军烧杀。扬州城内人心惶惶,民众外逃。扬州商人普遍认为英军根本目的是为了利,只要满足他们的要求,就能避免战祸。商人江寿民与仪征盐商颜崇礼便发起献金求和活动,他主动要求与英军谈判,通过讨价还价,将英军要求的赎城费六十万减半。“归以告商人,而淮商皆中落,咄嗟无以办,具白于盐使但明伦,但不可。商人曰:‘纳赂以行成,不犹愈予赍粮而藉寇乎?’但呶嘈无以应,乃作为商人提借之款,饬总商具领,事后归偿”。盐商一时凑不出这笔巨款,只好找盐运使。但明伦开始不同意垫款,绅商说,贿赂英人为了赎城,不比借给敌寇兵器,送给盗贼粮食要好吗。众人吵吵嚷嚷中但明伦无以应,最终同意用公款代为垫付,此事才成。
但明伦此举,一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但明伦的举动使英军无端获得巨款,其实是助纣为虐,而所谓的“赎城费”又以各种方式分摊到扬州百姓头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有人甚至说如此高官,无视国家利益。另一种观点认为但明伦拿自己的前途担保,没有断送扬州的繁华,没有把扬州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扬州得以保全,是有功之臣。也有人说但明伦是抗英的民族英雄。
事实上,但明伦虽然默许绅商的赎城活动,但同时利用赎城谈判争取时间,加紧备战。他将两淮盐运金库存银130万两紧急转移至清江浦存放。在要隘开挖陷阱,埋设地雷,择要设伏,同时预备碎石块,英舰来时,便抛向河中形成品字堆,既阻碍英舰航行又不碍水流。他还组织发动团练和招抚盐枭以加强防守,又分赈贫民,安抚百姓,而且与英军在三岔河接战还获胜。但是,尽管如此,但明伦知道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实不对等。镇江有守军两千来名,尚且城陷,而他手下能直接指挥的守城兵卒仅仅两三百名,一旦开战,结果可知。
两淮盐政在扬州建隆寺设有玉局,承制宫廷各种陈设玉器。作为“御品”,每年大批向朝廷进贡。但明伦为建隆寺题联曰;“宋史何妨称叛宋;周亲毕竟欲存周”,我们可以窥见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推测其赎城时的心理活动:北宋淮南节度使李重进起兵反宋,在《宋史》中不妨称其叛变;李重进本是后周太祖郭威外甥,周世宗柴荣姑表兄,后周的至亲起兵反宋当然是为了存护后周啊。建隆寺是宋太祖征讨李重进时的驻跸处,但明伦却撰联为叛宋者说话,其看问题的角度确乎与众不同。当时道光帝暗地里派人与英军求和,是公开的秘密。而在盐商及官场中,“有钱能使鬼推磨”已奉为圭臬。从但明伦来说,赎城是无奈之举,不过赎款作为商人提借之款,饬令总商签字领取,事后是要归偿的。而绅商赎城一旦成功,自己和扬州百姓的身家性命都得以保全,有何不可呢。只要能保全一方,作出赎城的举动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
但明伦没有想到的是他用公款赎城换来了英军不进攻扬州,而英军主力舰队直逼南京,迫使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仅赔款就达两千一百万两。当时在外避难市民逐渐返回扬州,扬州城“廛市喧闹,光景渐与旧时无异”,退休大学士阮元送寿联“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赞扬其护城之功。但明伦却被革职,而且此举为后人作评价,留下了全然不同的解读空间。
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哪知十年之后,“但明伦复重前辙”。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林凤祥率军攻打扬州,咸丰帝谕招已卸任盐运使的但明伦帮同办理扬州防务。漕运使杨殿邦年已八十余岁,对军事一窍不通,“首倡犒贼之谋,运司刘良驹出帑银赞之”,扬州知府张廷瑞亦附和。但明伦大概有贿英军保全扬州的经历,也支持这种做法。于是又派十年前与英军谈判的江寿民去贿赂太平军。盐知事张翊国坚决反对,并将江寿民捆绑起来,又被其他官员释放。但明伦还请江寿民上船表示慰问。江寿民和太平军达成协议:官员暂避城外,太平军进城后自行退出。不料太平军进入扬州后不愿离开,扬州就此失陷。江寿民自尽。杨殿邦、但明伦、刘良驹、张廷瑞均著革职,交刑部分别定拟罪名具奏。
太平军
咸丰帝将但明伦发配新疆,此时,但明伦已年过七十,“每于午后神昏、不视事,有子翰林检讨但钟良在籍讨贼立功,情愿将功为父赎罪,特请巡抚出奏,上谕着不准行,诚天威之不可妄干也”。经活动驻守在扬州帮办军务的左副都御史雷以諴缓颊,得暂留清江浦帮办防务,戴罪效力。此次赎城虽非但明伦主谋,自认为“心本无他而人或不谅”,终为人诟病,也让人惋惜。两年后,但明伦郁郁而病逝。
长顺县广顺镇但明伦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