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强”重现江湖——张颂文谈“演员的自我修养”
近期,广电总局电视剧司、研修学院在京举办2023年青年演员和经纪人培训班(总第二期)。培训贴合电视剧艺术特点、青年演员经纪人成长规律和需要,设置6大教学模块。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模块中,邀请演员代表,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首届金熊猫奖最佳男配角张颂文作分享。
报告中,张颂文娓娓道来“演员的生活”,用自己拍戏之外、表演之前的亲身经历讲解如何阅读世界、深入生活,如何做到耐得住、沉得下,如何对角色形成自己的独到理解与独有呈现。
我们对此课内容作了摘要梳理,发布以飨读者。后续还将推出其他系列内容,敬请关注。
张颂文与在场的青年演员和经纪人分享的第一个话题是:在不拍戏的时候,演员平时生活里可以做什么?
张颂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展开这个话题:“我有段时间,很久都没有拍戏,演员长时间没戏拍,是很打击积极性的。当天天拍戏的时候,就好想可以休息,但休息太久,演员就会慌。你开始问经纪人,最近有什么戏、有什么项目,不管是电视剧、综艺还是电影。为什么我用“慌”这个词?因为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但你要交房租,还有日常开销,非常没有安全感。”
不拍戏时不要做什么
张颂文建议不要因为接不到戏,没有收入,就去找有固定上下班时间的工作。
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演员的工作特点和打卡上班有冲突。“一旦上班,就要每天打卡。如果突然有个剧组告诉你,下午三点钟要见导演,而且导演只有下午三点到四点有空。这样的情况,你请一次两次假可以,但是请不了十次假,单位肯定不会接受。”
第二个原因是,一旦有固定上班的工作,演员就很容易放弃演艺事业。“如果你找了一份工作,做得还不错,生活开始平稳,很难再回来过继续跑组、试戏、等待结果、落选这样不平稳的生活。当然,平稳的生活也很好,只要是你想要的,完全没问题。但如果做演员才是你的热爱和初心,那最好还是不要去上班。”
平时生活里可以做什么
张颂文的第一个建议是,没事儿的时候多坐一坐公交、地铁,不要脱离日常生活。“坐公交车,挤地铁,是大部分上班族的日常,也叫通勤,对演员来说,则是工作。因为在这两个空间里,你可以看见中国很大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多数演员都是毕业以后直接成为演员的,没有社会工作经历,所以一定要把这门课补回来,这对将来演戏非常有益。”
张颂文分享了自己“坐公交挤地铁”的经历。
“我有个朋友在燕郊,他跟我说每天早上上班要花两个小时三十五分钟在路上,下班则要更久一点。一天下来他花在路上的时间大概是五个多小时,最久的一次,他说是七个小时。公交和地铁我经常会坐,但我有点难理解他说的来回五个小时,于是我决定体验一下。早上五点半在燕郊坐公交车,因为起的太早,我眼睛都睁不开,到了公交车站,发现五六百个人在那儿排队。车一来,很多人往上挤。我不好意思挤,走了五六辆才轮到我,所以光是排队等车就花了差不多有四十分钟。
上车以后,我观察到了每个人的眼睛,绝不是我们演的那样,我们演的都是假装在生活。但是我看见的公交车上的人并不是这样的,大家什么状态都有:有的在玩手机,有的戴着耳机在看剧,也有的一边听歌一边跟着唱,还有的在睡觉……
你们有机会要多去看看,多参考这些真实的生活状态,获得你需要的营养。
在公交车上,我看了很多人,但因为那天起得太早,看着看着我就睡着了,结果又坐过站,后来我又倒回去,然后再转地铁。到了他上班的地点,朋友说我这一趟上班路上用了四个多小时。要做到准确换站,沿途都要绷着一根弦儿才可以的。所以很多事情,如果自己没有去体会过,很难会有同等的感受。”
第二个建议是,希望演员们加入自己的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在群里,会接触到各种不同境遇、不同性格、以及散落在各个行业的人。张颂文分享了两个“奇人”。
第一个人每天早晚都在群里发心灵鸡汤。
“有一个同学每天早晚都会在群里发心灵鸡汤,已经坚持了五六年了,不过每天发也没有人回应。后来过年的时候我找过他,知道了他当时的工作是在一家工厂上班,他的工作是负责车间的流水线,每天都是重复性机械化的操作,这你就很容易理解,他每天机械化地发心灵鸡汤了吧。他每天早上都发重复的问候,就像每天重复一样的流水线。我问他在几个群里发,他说大概三十多个群吧,都是复制的。问他为什么要发,他说,可能我没有存在感吧,觉得自己活得很一般,很想听听别人鼓励自己,但是没人鼓励我,所以我就主动鼓励别人。
我觉得这确实是值得研究的一种性格——没人鼓励自己,所以我就鼓励别人。如果有一天我塑造的角色恰巧类似我同学,且也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人,我可能会向导演或者编剧建议,我这个角色可不可以在很多群里每天早晚发心灵鸡汤。你用这种方法演绎,小人物天天说大人物的话来鼓励别人,但其实自己过得很普通。我觉得这个角色会显得更真实立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表演来源于生活。”
第二个“奇人”每天晚上都在群里约人去“老地方”喝啤酒,但其实“老地方”根本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喝过酒。
“一到晚上九点半,班群里有人用语音问:有没有人出来喝杯啤酒?然后永远都有几个人接话,问:你请啊。这人就说:我请就我请,谁怕谁呀?又问:哪里?答说:老地方啊。然后就很多人回复说,好啊,晚上老地方见。
后来我就问他们,这个老地方在哪里。他们说并没有这个老地方,因为大家从来没去过,只是随口搭个腔。我觉得这挺有意思的。可能这就是成年世界里的一抹色彩吧,嬉笑怒骂、插科打诨,也是一种姿态。”
通过坐公交、地铁的经历和两位同学的例子,张颂文告诉青年演员绝不能离开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中国人的生活。“一旦离开,你只能按照导演说的来演,只能按照剧本编剧编的来演,你没有办法对它增加色彩,但表演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色彩,参与二度创作,这样才不会在表演中让演员沦为工具人。”
只通过交通工具和同学群,看到的各种人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张颂文给演员们提了第三个建议:要主动去接触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朋友们。
“接触的越多,了解得越深入,你会越知道怎么去塑造角色。你要跟各行各业的人做朋友,才能了解到更多的关于他们的细节。这些细节可能不被你的导演和编剧写进剧本里,但没关系,因为你懂,所以你可以给角色加分。于是在你原本只能演到八十分的那天,因为你增加的种种细节,可能就多加了一分。参与二度创作,才是演员工作里最美妙的一个环节。”
张颂文的第二个话题是,演员拿到剧本后要做什么?
“演员的案头工作不是做表演方案,比如台词的重音、和形体的动作,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了解这个角色的生平,包括角色爱过的人、角色的父母、角色的学历、个人爱好、角色的朋友们、角色的日常工作、角色的口味、角色的性格,以及有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等等。别人告诉不了你那么多细节,但你要从剧本的蛛丝马迹中去推敲和虚拟出来。如果你知道的话,就能演出很多细节来。因此平日看剧本的时候,你要做真正的案头工作,而不是做表演方案,案头工作做得足,表演方案自然在现场就会应运而生。”
张颂文还分享了他读剧本时的“独家秘笈”,每个人看剧本的时候,应该都会呈现出一个画面,他把这个第一时间跳出来的画面理解为第一方案,他认为第一方案,通常都比较套路,所以要假设第二方案、第三、第四乃至第五个方案。只有这样多思考,多揣摩,才会出现合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的表演。
最后,张颂文最后表达了对青年演员们的衷心祝愿:“希望我们在演员这个职业中,可以愉快创作,开心生活,无所畏惧。希望你们在不拍戏的时候,有充实的演员生活;到了去演戏的时候,这些生活可以滋养你们表演。希望你们每天迎着太阳勇往直前,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组 稿:广电总局研修学院 何 帅 杭 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