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较疫情前有所增加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
认为我国居民休闲时间较疫情前有所增加
10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线上发布《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与2019年相比,2021年以来城镇居民工作日、周末、节假日休闲时间均出现不同幅度增长,其中周末增幅最大、节假日次之,休闲时间分别增加0.91小时和0.64小时。农村居民平均每天休闲时间从3.14小时上升至4.36小时,涨幅达38.85%。
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我国居民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提升,休闲时间每日平均3.8—4.4小时。城镇居民节假日休闲时间最多,平均每天4.40小时;周末次之;工作日最少,平均每天3.82小时。农村居民休闲时间介于城镇居民周末与节假日之间,平均每天4.36小时。
报告提出,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居民休闲时间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半数以上城乡居民工作时间较长,城镇居民8小时以上及农村居民6小时以上占比均超过50%,其中,工作时间10小时以上的城镇居民占比达15%。
报告对我国居民休闲活动偏好情况与变化趋势作出了分析:除消费购物外,文化休闲已成为城乡居民重要的日常生活选项。从休闲活动总体结构来看,选择消费购物的城乡居民占比具有绝对优势,为60%左右;其次为文化休闲,占比20%左右。
报告显示,从文化休闲内部结构来看,65%左右的城乡居民最喜欢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场馆,或选择去戏院、歌剧院、音乐厅等。退休居民更喜欢学习科学文化和参与书法、绘画、集邮等休闲活动。农村居民最喜欢参观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文化场馆。(中国旅游报记者李志刚)
《中国休闲发展年度报告(2021)》
一、国内航空客运市场整体情况
(一)民航客运规模现状
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下,全年国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累计7.23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下降41.1%,航班执飞总量724.22万架次,同比下降32.6%。全国客运市场从2020年第四季度逐渐回升。2021年1-7月,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总体恢复至19年同期的96.4%,航班执飞总量恢复至90.4%,三月以来保持高位增长,超过疫前同期水平。国内旅游大循环促进国内航空市场快速回暖。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二)区域市场恢复呈现东快西缓态势
2020年各地区国内旅客吞吐量较2019年平均下降30.24%,其中西北地区降幅最大,达37.33%。2021年1-7月,各地区旅客吞吐量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90%以上,华中地区恢复情况相对乐观,超过2019年同期的38%。2021年各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为:华东>西南>华南>西北>华中>东北。图2 2019-2021年各地区旅客吞吐量变化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三)全国主要城市市场恢复情况
2021年,我国民用机场235个,2021年1-7月,旅客吞吐量1000万以上的机场有18个,完成7月旅客吞吐量的55.38%,北京、上海、广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总量的24.9%。对比2019和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机场未发生变化,仅在名次上略有增减。其中北京名次下滑3位,深圳升至第二位,进一步缩小了与广州白云机场的差距,粤港澳大湾区机场位于前两位,市场潜力较大。湖北受疫情影响,下降至23位。
表1 2019和2020年全国各机场旅客吞吐量排名(单位:万人)(数据来源:OAG数据)
目前,全国旅客吞吐量平均恢复率为95.14%,和疫前同期相比,大部分省市均未恢复到疫情水平,现共有9个省市、自治区恢复甚至超过疫前同期水平,西南地区恢复程度较好,华北市场恢复相对较慢。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四)市场恢复时间
1、湖北省受疫情影响严重,恢复时间约为阶段性疫情结束后6个月左右
从市场恢复时间来看,2020年1月底武汉封城,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各类旅游活动全面停止,航班大面积取消。2月份湖北省航班取消率达98.04%,执飞航班量较同期下降97.9%。3月开始缓慢恢复,到8月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8.8%,取消率降至4.72%。总体恢复时间为6个月。
图4 2020-2021年湖北省航班执行总量与取消率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2、零星多点疫情恢复时间总体跟随疫情波动,恢复时间不超过阶段性疫情结束后的1个月
2020年8月以来有25个省的80个县市(区)发生零星疫情,选取北京、上海、吉林、新疆4个疫情持续时间超过15天的地区,观察其航班恢复情况。图中可知,疫情持续的时间内,航班取消量大幅增长,随疫情结束后,航班逐渐恢复到之前水平,综合观察看,恢复时间不超过1个月。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图8 2020-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航班执行总量与取消率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二、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特征
(一)区域市场运力稳步回升,北部航线资源运用充分
2021年1-7月,我国进出港航班平均客座率为55.3%,较2020年上升7.3个百分点,恢复到2019年的86.4%。各地区进出港客座率呈现北高南低态势,出港客座率平均高于进港。
从区域分布来看,东北和西北地区区域内部航班占比较大且客座率最高,平均客座率为63.1%和57.6%。华中地区客座率最低仅46.4%。
从恢复情况来看,2021年整体恢复到疫前的86%,北方地区恢复程度普遍高于南方,东北、华北恢复较好,恢复到2019年的90%以上,其次是西北、华东地区,恢复程度均高于平均值,西南、华中地区恢复相对较慢。
客座率最高航线为:黑龙江→辽宁、山东,辽宁→北京、天津、上海,海南3、4、5月进港航班,内蒙古自治区内航线和上海虹桥机场3、4、5月至全国各地航班。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二)国内航线变化呈现南升北降
我国国内航线集中分布于-北京-西安-成都-昆明一线以东地区,华东、华北、华南地区依托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优势,航线覆盖面广、占有率高,西南地区以四川、云南两省为核心,航线向全国范围辐射。华中、西北地区航线相对较少,东北地区最少。整体上看,航线密度由东向西逐渐减小。
截至2021年7月,全国直航航线数量较2019年增加2%,较2020年略有减少。西南地区增幅较大,较2019年增长18.9%,四川、云南增量明显。华北、华南地区航线缩减较多,较2019年下降1.61%和8.5%,受疫情管控影响,北京、广州航线降幅较大。
航线分布密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吸附力较强,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向各地区发散态势,华东、华南、西南三个地区之间航线密度较高,北部和西部地区航线密度较均匀,各地区内以其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各地发散,北京、上海、广州、四川、山东、云南、浙江核心地位明显,内蒙古和新疆两地幅员辽阔,省内航线较为密集。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三)跨省航班数量较省内航班份额增加
我国航线市场开发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跨省航线市场,2020年全年我国跨省旅客人数较2019年下降28.3个百分点。2021年1-7月恢复至疫前同期的99.3%,跨省旅客比例相对省内旅客比重较疫前略有上升。各地区之间跨省旅客数呈现东部发散,西部收缩态势,华北地区吸力和推力作用均明显,西部地区区域内跨省旅客量较大。一线城市仍为主要目的地,进港航班排名前十位为:广州白云、成都双流、深圳宝安、上海虹桥、重庆江北、西安咸阳、上海浦东、杭州萧山和北京大兴机场。
表3 全国各机场市场进出港旅客数量排名(单位:万人)
(四) 假日市场呈阶梯上升趋势
2020年清明、五一假日旅客量受疫情影响较大,假日旅客量缓慢上升态势。2020年疫情没有影响春节客运,全国发送旅客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0.04个百分比。今年受疫情影响,各地提倡就地过年,全国发送旅客量较2020年下降0.29个百分比。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2021年节假日旅客量恢复呈阶梯上升趋势,五一期间恢复到疫前同期的115%,较2020年涨幅约178%。
图12 2019和2021年1-7月国内机场旅客吞吐量恢复情况
(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假日热门目的地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昆明、杭州、青岛、乌鲁木齐等地净流入排名涨势明显。
表4 2020年10月目的地机场净流入排名(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表5 2021年1-2月目的地机场净流入排名(单位:人次)(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表6 2021年4-5月目的地机场净流入排名(数据来源:经OAG数据计算)
小结:
1、内循环背景下,我国国内航空市场恢复势头向好,7月旅客量超出疫情同期水平,释放出积极信号。疫情常态化下,旅客出行意愿回升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加速市场回暖。
2、华东地区市场依靠长三角机场群,活跃度较高,深圳宝安机场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经济腹地优势,旅客运输量增势较快,需求潜力大。
3、疫情影响大众出行方式和出游选择,散客化、自驾游的兴起促使省内航空量客运量收缩,未来航空市场的布局要考虑到交通工具的替代性。
4、假日出游目的地的选择从都市转向小众目的地,自然环境好、人群密度低、地域特色强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西南、西北地区市场增长潜力较大。
注:上述报告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和OAG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