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者丨南方X 黄悦:以医学的思维面对人生

贵州广播电视台音乐事业部 | 2023-01-07 17:10

“读书、读人、读世界

人人都是领读者”

《领读者》节目由

FM91.6贵州音乐广播

领读者·全民阅读工作室

联合出品

1.jpg

本期嘉宾:黄  悦

医学博士、教授

贵州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黄悦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贵州省解剖学会常务理事。

1998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年供职于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2003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组织胚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7年8月开始供职于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解剖教研室。主要从事胃肠动力学方向的研究。

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核心期刊6篇,出版专著一部,以第四完成人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以第二完成人获贵州省医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主持贵州省科技基金2项,贵阳市科技局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军队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基金多项。

本期书籍:《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

作者薄世宁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在一线工作近20年的他,每天面对的是时间急迫、状况棘手、病症复杂的重症患者,他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努力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基于从医多年的经验与思考,他完成了这部医学通识作品,并希望通过这本书普及医学常识,进而探讨医学的本质、医生的角色与生命的意义,并跨越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认知鸿沟。

人在一生中,难免要面对疾病的来临与生命的诘问,以医学的思维面对自我,以科学的方式关爱家人,才是对自己与家人真正的爱。

该书探讨了生命、医学、医生、疾病、治疗、病患等话题。从医学的基础共识、疾病的缘起,到医疗活动的实质、需要重新认识的疾病、医学的重大里程碑、改变医学的大医生、医生的精进与病人的修炼等七大主题进行了探讨,让医生的智慧为大家所用。面对疾病,人人都该上一次医学院,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医学院。

该书的作者薄世宁将其多年学习和工作的医学知识总结奉献给大家,我们只需要花几天的时间就能理解和掌握它,所以我向大家推荐此书。

 

书籍一些精彩内容的分享:

一、学会与疾病共存,真正的健康,是包容疾病的。

通常我们认为:身体健康就意味着没病,身体如果感到不舒服,那就是病了。

但薄世宁医生认为:疾病是生命中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健康可以包容疾病;健康的人不代表不生病,而是具有从疾病中康复的能力。

例如一个老人,在他老人家七十多岁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前,几乎没生过病,连小感冒都不曾得,老人家一直以身体健康自傲,实际上,步入老年的他彼时身体里的血管已开始老化,慢慢变硬、变窄,在血管壁上出现了斑块,只是身体一直没有察觉出异状,直到疾病突然发生,他当时的这种状态就是疾病与健康共存,之后,经过抢救,老人的身体很快得以康复,他依然是健康的。

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听到有人在体检时才查出身患恶性肿瘤,而在没用现代精密仪器进行检查前,他们都自我感觉良好,并没有明显的不舒服症状,这些都是带病生存的实例。

那么,让我们心生疑惑的是:为什么疾病会与生命共存呢?

薄世宁博士的答案是:人体进化的不完美,是导致疾病终身相伴的原因。而进化的不完美,又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的基因不完美。现代医学发现,包含了大量遗传信息的基因与某些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次,人体器官是不完美的。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器官选择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是为了最大限度实现人体的基本功能和生存需求而适应的“妥协”和“折中”方案。

我们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吞噬和杀死坏死、老化甚至癌变的细胞,但有时却会掉转枪头误伤自己,让人产生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后,人类的适应能力是不完美的。环境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人类的进化速度永远赶不上环境变化的速度;人类需求与自身能力的匹配也是不完美的,人类对自身所需不懈的追求,让身体承受的压力逐步累积,当身体不堪重负时,就产生了疾病。

明白了这些,当我们面对疾病时,先不要盲目悲观,尤其是身体的一些小毛小病,有时反而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预防大病的发生。

二、医患关系的实质是联盟

在很多人的理解当中,去医院花钱看病就是一种消费行为,自己是消费者,出了钱医生就必须看好病,一旦看不好,就是医生失责。这种观念导致了如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

薄世宁博士告诉我们:医生与患者不是利益对立的甲方和乙方,而是联盟。

因为医疗行为是不确定的,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身体状况,即使面对同一种病,相应的治疗手段不可能完全相同,治疗结果也因人而异。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主动与医生结成联盟关系,给予积极的配合,才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医学是跟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管是新药的研发,还是新型外科手术的实施,都有可能会有病人因并发症或手术失败而去世,医学的进步既依靠医生的坚持和努力,还依赖于无数病人的奉献和对医生的信任。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让每种治疗方案越来越成熟,才让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续。

因此,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需要相互理解、优势互补。医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诊断技术,帮助病人探究病因、预后、提供治疗方案及预防风险;病人则向医生提供本人的生活习惯和其他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的关键信息,并反馈治疗过程的感受。

面对疾病,双方联合起来,共同决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当下如何正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

不恐慌、不害怕、不轻敌

一、 对于目前没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朋友,如何预防?

为什么要预防?

首先,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自己生病,因此能够提前预防而不感染新冠肺炎病毒,这是当下大家最愿意做的事。

其次,针对任何传染性疾病成本最低的也是最优的做法就是预防。

第三,因为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非常强,所以预防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能不能不预防?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病毒有变异的特点,而且随着变异次数的增加,病毒的“毒力”会越来越弱,所以在病毒肆虐的时候,大家必须加强预防。

怎么预防?

 关于怎样预防,大家都很有很多经验了。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不聚集”:非必要时不去人群密集场所,不聚餐、聚会。但是现在的情形是有时不得不外出,那么正确佩戴口罩就非常关键,同时尽量保持社交距离。现在市面上的口罩有很多,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我们外出还要随时保持手卫生。

当然,同时要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处理。

二、对于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朋友,如何应对?

是否必须要去医院?

关于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朋友是否需要去医院,个人有个人的理解,总的原则是根据症状判断,如果症状严重需要去医院。

一些医院的建议是:采用血氧夹监测血氧饱和度,如果低于90%的需去医院听取医生的建议,低于85%的必须住院治疗。

在家处理的一些原则

对于已经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朋友在家处理首先是要静养,多喝水,同时对症治疗,避免洗澡。

发热不超过38℃的朋友,可以不用服用退烧药,因为发热是我们机体在与病毒斗争的一种现象,发热不超过38.1-39℃的朋友,可以根据自身感受情况,采用通过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烧药处理,发热超过39.1℃服用退烧药无效或者出现了意识不清的情况,必须送医院治疗。

对于有头疼、咽痛、肌肉酸痛、咳嗽等症状的朋友,对症处理就行;如果腹泻轻微,也可通过喝淡盐开水处理,但腹泻严重,因出现电解质紊乱,必须送医院输液。

三、对于已经“阳康”的朋友,“阳康”后如何对待?

 “阳康”后暂时不要做大量的运动

“阳康”是症状消失的俗称,因为有些影响我们感觉不到症状,病毒的影响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已有一些“阳康”后因跑步或打羽毛球等运动而出现严重情况的案例报道。因此,“阳康”后暂时不要做大量的运动,通过逐渐恢复的方式过渡到平时的运动量。

 “阳康”后,口罩还是必需品

“阳康”后,我们还是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因此,即使“阳康”,我们同样要遵循预防的一些原则:少聚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随时保持手卫生。


(本文内容由受访嘉宾提供并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