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芭蕾舞剧《白蛇传》丨用足尖艺术呈现中国美学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是中国流传最广,同时也是国民基础最高的经典神话故事之一。穿越千年,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家们无法割舍撷英而作的情结,“白蛇传”的故事不断被“续写”“改写”,不仅家喻户晓,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个充满中国底蕴的内容载体,一种无可替代的情怀。8月30日晚,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芭蕾舞剧《白蛇传》在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大礼堂精彩上演,观众情绪被演员与剧情深深牵动感染,现场反映热烈,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新”
于芭蕾艺术语言的审美原则与技术规范中,融入传统舞蹈素材,丰富动作元素和审美元素。
“奇”
通过虚实空间的复杂结构方法,凸显民间传说的玄幻色彩。
“美”
追求诗画同流的视觉审美体验,既带有婉约、清逸、典雅的宋明美学气韵,又不乏江南美学意境。
“趣”
尝试借鉴素描喜剧和偶剧的艺术法,打造丰富的戏剧审美形态。
“炫”
整合科艺媒介手段,融合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创造富有魔幻色彩的舞台景观。舞剧致力于用足尖为世界“打开一封中国式情书”,在世界舞台讲好真、善、美的中国故事。
为打造这部充满“新、奇、美、趣、炫”的顶级芭蕾舞剧,《白蛇传》汇聚了多位业内大咖组成“黄金主创班底”,整部芭蕾舞剧更是整合了科艺媒介手段。视觉上,融合艺术要素与技术要素,运用多媒体布景技术,将千年时光压缩在一方舞台上;通过对线幕和3D打印技术的创造性使用,配合灯光设计中还原宋朝美学的含蓄、清透的色彩,在舞台上建立起空间的虚实感和氛围感,在景观中凸显奇幻与真实,观众仿佛置身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景象。听觉上,创新性地使用了电影级的环绕声处理,让观众在剧场各处都能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而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舞台中“丝”的舞美装置,呈现出西湖烟雨濛濛的感觉,同时也展现中国情感美学中的含蓄。“雨丝”除了可以作为景色的一部分之外,也实现了含蓄遮挡的功能,作为空间变化的设定和载体。
当西方古典芭蕾遇到中国古典故事,是将足尖上的艺术进行“中国式”的延伸,富有西方芭蕾审美又兼具东方美学意韵的艺术呈现。芭蕾舞剧《白蛇传》“白蛇”扮演者,广州芭蕾舞团主要演员方阿芳在采访中表示,剧情中“中国式”表达比比皆是,特别是其中一段融入中国舞道具绸扇表演的独舞,相较于技巧性而言更着重强调于手臂及背部力量。与情感表达而言,如何在内敛中呈现白蛇一角内心充沛的情绪也是一大难点,舞蹈中扇子的遮挡像流淌的水一样,有一种哭诉感。这段独舞也是发生在青蛇从姐姐手里抢了酒杯,喝下雄黄酒现形,惊吓到了许仙之后,这时扇子其实就是表达一种延展的情绪,像眼泪一样。“白蛇”一角是中国东方女性,用足尖呈现大开大合的中国式美学。
在芭蕾舞剧《白蛇传》“许仙”扮演者,广州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寇祖权看来,芭蕾舞剧《白蛇传》是以当下审美,借古典题材来创作的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在这部剧中,探讨也呈现出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和充斥着各种声音的社会中,我们如何找寻初心?如何看到心灵深处最真实的东西?《白蛇传》犹如一面镜子,能反射出人性的很多特点。芭蕾舞剧《白蛇传》不仅是对故事形态的重塑,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和对“经典IP”的致敬。
剧尾“人生的剧本,唯有落幕才能看清”映入眼帘,终将升华芭蕾舞剧《白蛇传》的主旨,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究竟是对还是错,只有走到最后才可能揭晓答案,你所经历的一切,才是你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命,真正的“我”。“真情,不离不弃。仁心,莫失莫移”这封用足尖打开的”中国式情书”是一封写给自己的情书,在其中找到自己故事的共鸣感。
芭蕾舞剧《白蛇传》的成功演出,是一次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与转换做出的有意义的尝试,为中国芭蕾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体现出全体创作人的智慧闪光;更吸引了许许多多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了解中国故事,认识芭蕾,并在传承经典的路上,迈出了年轻化、现代化、多元化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