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传媒力量·桐梓行 | “稻蛙共生”养殖走出农业新路子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 2023-07-03 15:11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如此描绘乡村夏夜的丰收年景,在今天高桥镇鸭塘村的农田里正真实上演着。走进高桥镇“稻蛙共生”示范基地,基地负责人曹冬领着大伙走进棚里,站在田埂上,看到密密麻麻、拇指大小的黑斑蛙在稻田里的食台上蹦来跳去,稻穗弯着腰随风摇曳,呈现出一派稻蛙和谐共生的场景。

高桥镇“稻蛙共生”示范基地全景图

高桥镇“稻蛙共生”示范基地大棚

绿色生态 探索“稻蛙共生”新模式

2020年,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高桥镇鸭塘村村民曹冬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购买蛙苗、修建设施,在做足市场调研分析后,发展起“稻+蛙”生态养殖,盘活了食用菌闲置大棚,实现“一田多产”。随后,在村内土地流转50余亩,进行“稻+蛙”生态养殖。通过政府提供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摸索,掌握了“稻蛙共生”新立体种养模式技能。

养殖员给入棚学生做消杀工作

高桥镇“稻蛙共生”示范基地大棚内

高桥镇“稻蛙共生”示范基地负责人曹冬正在接受采访

曹冬正在为学生介绍“稻蛙共生”模式

“田中种稻,田边养蛙,黑斑蛙可在稻丛中栖息,还可捕捉害虫;蛙的排泄物是水稻很好的肥料,种出来的稻谷无化肥、无农药、有机富硒,这种米煮出来的饭也特别香甜。”稻蛙养殖负责人曹冬介绍道,“前些年村民单种水稻和其他蔬菜,产量确实不错,现在改成‘稻+蛙’模式,虽然水稻产量下降了一些,但由于不施化肥农药,产的都是有机稻米。水稻收割后,换种蔬菜,更好地提高了耕地附加值,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真正地实现一田‘两用’。”这样生态、绿色的完美搭配,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效益。

“稻蛙共生”呱呱叫  生态种养有“钱”景

黑斑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是一种优质的营养食物,深受大众喜爱,市场前景广阔。

“稻蛙共生”示范基地的黑斑蛙

“稻蛙共生”种养不仅富了养殖人,也富了一方村民。曹冬在掌握了稻蛙综合种养的流程与技术技巧后,2020年引进了第一批优质的蛙苗,第二年就已经可以自产蛙苗,开始自产自销。现在已经是一个养蛙的“土专家”,成为了高桥镇鸭塘村的产业致富带头人。

“今年我们稻蛙综合种养了50余亩。预计有机稻亩产300至400斤,黑斑蛙亩产800至1000斤,亩产值在20000元以上。如果市场批发单价在上23—30元每斤,那么收入就非常可观了,7月底首批蛙就可以出售,对市场我们是很有信心的。”曹冬信心满满地说。

“稻蛙共生”基地的建立不仅让村集体收入增加,为高桥镇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10余个长期就业岗位;参与“稻蛙共生”产业的村民们,每年每人都能有3—4万元的纯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田还是那块田,种田的理念却变了

“稻蛙共生”作为一种循环生态养殖模式,稻田可以为黑斑蛙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充足的饵料,蛙可以吃虫、除草、松土、净化水质,“反哺”稻田,真正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七月初,基地内的青蛙长势良好,超过预期,良好的养殖态势让曹冬对“稻蛙共生”充满信心。

“稻蛙共生”种养不仅产值高、效益高,还抓住了村民依靠农田稻谷为生的心理。据了解,通过“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已带动当地劳动力30余人实现就地就业。曹冬认为稻蛙是不愁销的,“重庆那边的老板每年都会来当地订购。”

 “接下来我打算把村里更多的撂荒地流转过来,壮大产业链,做强产业,让我们的稻蛙绿色健康食品走上更多人的餐桌,成为当地的又一美食招牌,也让更多村民能够跟我们一起发家致富!”曹冬笑着说。

图文编辑:2020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吴燕珍 彭萌萌 高志敏 万琪琪 吴衣和 文雅清 王子璇 银显琼 赵哲黎

指导教师:陈丹丹 黄丽娜

出品: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

桐梓县文化旅游局

二〇二三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