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载风雨护“金叶” ——思南烟田上的“党员红”
在思南层峦叠翠的烟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庄稼汉”——他们胸佩党徽,脚踩泥土,日复一日穿行于阡陌之间,时而弯腰查看烟株长势,时而握着烟农的手耐心讲解技术,将最前沿的烟草种植技术化为烟农手中沉甸甸的收益。他们是思南县烟草专卖局的党员技术员,更是烟农心中的“定心丸”。
郁其军——烟田里的“活字典”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郁其军的身影已经准时出现在亭子坝的烟田里。今年已是他扎根基层的近30个年头,作为局里资历较深的党员技术员,老郁对烟叶的痴迷近乎“魔怔”——哪块地土质如何?哪户烟农的种植习惯有什么特点?甚至不同年份的气候对烟叶的影响,都如数家珍地装在他那本翻得卷了边的笔记本里。
“增收不能靠蛮干,要靠精打细算的‘明白账’。”这是郁其军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烟农增收的痛点在于成本控制与品质提升。为此,他创新推行“烟农微账本”工作法,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烟农从育苗、移栽、田管到烘烤、交售全过程的投入产出明细。
他利用休息时间整理分析,手把手教烟农在关键环节“卡紧”成本:优化肥料配比、推广绿色防控减少农药支出、精准指导打顶抹芽减少无效养分消耗……仅精准施肥一项技术推广,就让示范烟农亩均节约成本近200元。
增收的另一端,在于品质提升带来的“溢价”。郁其军潜心钻研,结合思南实际,总结提炼出“三掐一留”高效田管法——精准掐除多余烟芽,确保养分集中供给主茎健壮生长。这一“土方子”如金钥匙,在2024年推广应用中,让试点烟农田块的上等烟比例平均提升了15%,亩均增收突破600元。
“郁技术员一来,我就连续种植了四年的烤烟,在他的指导下,烟叶就像镀了金边,烟站评级都高了一档!”亭子坝镇烟农杨秀富说,种植烤烟收益还不错,今年种植了160亩。
许义胜——烟农的“贴心人”
如果说郁其军是烟叶生长的“设计师”,那么党员技术员许义胜,则是确保这片“绿叶”最终化作“黄金叶”的关键守护者——他深耕烟叶烘烤技术一线已近30年。
烘烤是决定烟叶品质的“生死关”,技术性强,风险极高。一炕烟烤坏了,烟农大半年的辛劳就可能付诸东流。许义胜深知肩上责任重如千钧。他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烘烤卫士”,每到烟叶采收季,便是他最为忙碌之时。无论白天黑夜,只要烟农一个求助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驱车颠簸在通往各烘烤工场的山路上。
2024年7月的一个深夜,电闪雷鸣,暴雨倾盆。张家寨镇几座密集烤房因突发电路故障面临停炉风险。许义胜接到电话,二话不说,顶着狂风骤雨驱车立即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后,他打着手电筒,在湿滑泥泞中仔细排查线路,浑身湿透也浑然不顾。经过近一小时的紧急抢修,烤房终于恢复运行,价值数十万元的烟叶转危为安。看着炉内火光重新稳定跳跃,满身泥水的许义胜才长舒一口气。烟农老王握着他冰凉的手,声音哽咽:“许师傅,这一炕烟,救了我们全家一年的指望啊!”
许义胜不仅是“救火队员”,更是新技术的“播种机”和技艺的“传承人”。他敏锐把握行业技术前沿,大力推广“精准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面对部分老烟农对新设备的疑虑,他耐着性子,一户户上门讲解演示,用实实在在的提质增效数据说话——采用智能烘烤的烟叶,橘黄烟比例显著提升,青烟、杂烟大幅减少,每公斤均价高出传统烘烤烟叶近2元。仅此一项,为应用烟农年增收近万元。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技术员就是一座桥梁。郁其军、许义胜是思南烟草党员技术员群体闪亮的缩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将初心融入脚下泥土,把使命写在烟田间,将党的温暖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让烟叶产业成为烟农增收致富的“黄金叶”。
“我们全局有50多个技术人员,党员占据50%左右。在他们的努力下,漂浮育苗、平衡施肥、绿色防控、智能烘烤等关键技术覆盖率超95%;全县烟叶上等烟比例、收购均价连续多年稳步提升,带动烟农户均收入增幅显著,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思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党组书记、局长熊承飞介绍道。
青山无言,见证忠诚;沃野丰饶,回报耕耘。在思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思南烟草人的故事仍在继续。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烟草人,看着乡亲们因为种烟日子越过越红火,房子越盖越漂亮,娃娃们读书越来越有奔头,这就是我最大的满足。”郁其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坚守一线党员技术人员共同的心声。
思南县烟草专卖局的技术员们如永不熄灭的星火,以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在广袤的烟田里,续写着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时代篇章,让鲜红的党旗在乡村振兴的最前沿高高飘扬!
思南县融媒体中心 何敏 卢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