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空间·叙谈录|哲学的慰籍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慧”,哲学家想出的智慧能让普通人好过一些吗?让我们跟随两本哲学书,踏上回归自我的心灵之旅。
麻省理工学院哲学教授基兰•塞蒂亚在《人生艰难》一书中说,再幸福的人也免不了会遇到生老病死,对此哲学都能有所帮助。
他自己的人生挺顺利:成长于英国东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在剑桥读本科,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然后当上了麻省理工的哲学教授,有自己的房子,婚姻幸福,孩子比自己小时候更聪明、更勇敢。但也都免不了会遭受疾病、孤独、失败和悲伤。他27岁开始患上了慢性疼痛,经常无法入睡。35岁时遭遇中年危机,感到生活重复、空虚。八年前,他的母亲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他说,对于人类的生存处境不存在什么解药,但他研究、教授道德哲学二十多年,相信道德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疾病、孤独、悲伤、失败、不公正和荒谬感。
在哲学家看来,生病也不是绝对的烦恼,“健康是身体及其组成部分能正常运行,疾病就是身体运转失灵,而生病是疾病对生活体验的影响。疾病是生理的,生病是现象学的,是对生命的感受。生病不会必然导致生活变差,生病后的生活质量取决于运气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生病确实是一种缺憾,但缺憾总是难免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生活是什么也不缺,到了已经不能再增添什么的地步。他认为只存在一条幸福的道路,就是要在智力上很优秀,思考宇宙及其法则,拥有勇气、节制、慷慨、公正等美德,且得到了命运所有的馈赠。但幸福是多样的,我们不是要享用所有的好东西,一种东西有价值,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触它。最多意味着我们要尊敬它、保护它。对自由爵士、古典钢琴没兴趣是可以的。但我们应该希望它们存在下去,供他人享用。”
有人说亲人去世后特别悲痛的人有一些自我沉溺,“悲伤也许是有些自怜,但人们也不只是为自己悲伤,也是为逝去的人、为他们失去的东西悲伤。悲伤不是脆弱,而是象征着持续的爱。”哲学能提供安慰,但不是说不再悲伤,而是知道如何以应有的方式悲伤。
约翰·卡格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哲学系的教授,他在《攀登尼采》一书中说:“我经常告诉学生说,是哲学救了我的命。”
19岁时,卡格因为在实行极端的禁食,一直饿到晕倒在路边,被路过的好心人送进医院。他父亲抑郁、酗酒,在他四岁时失踪了,他也有抑郁的倾向,是尼采教会了他如何面对痛苦。“对尼采来说,重点不是避免苦难,甚至也不是征服苦难;和之前的许多哲学家一样,他认识到受苦是人类境况中不可避免的基础事实。全身心地拥抱生命,包括其中的一切苦难。我们必须去欢迎和拥抱苦难,一如欢迎和拥抱幸福。”
尼采也意识到,在弘扬力量与生命时,同时要努力避免重蹈过去世界乏味压抑的覆辙。尼采批判现代文明对生命力量的压制和削减,他相信,人应该充分享受其生命,得到最完满极致的体验。如果痛苦和死亡不可避免,我们或许可以转而拥抱它们,甚至于欢欣鼓舞。
世间万事万物甚至宇宙都存在秩序的美学,包括美学、哲学和现实本身。
文本参考:贝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