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奉天承运,说说这“承”
古装影视剧看多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张口就来!其实,这只是封建帝王圣旨诏书开头的套语,意思是帝王乃天之骄子,天子发的诏书内容,是承接了上天的旨意,臣子们必须要遵从天意,只有这样才能够继承接续新生的气运。
表面看皇帝只不过是个“嘴替”!实际上显示的却是“君权神授”,威严无比,没得商量,必须“照旨奉行”。看来,“承”的力量无比强大!
“承”的甲骨文,下部是一双手,托举起一个跪坐的人(朝向或左或右),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中将其判识为“承”字。
图1:“承”的甲骨文
那么,谁会被托举起来?为什么会被托举?
被托举者要么是被信仰被崇拜者(包括神灵),要么是孩子!
殷商时代,人们普遍信神,天就是最高级别的神,但是,敬天是分等级的,普通民众没有祭天的资格,只有“王”这一级才可以有祭天的权力,因此,被托举者不可能是神灵。
到了周代,周公旦提出“惟德是辅”的思想,说明人们的信仰体系开始转变,正在由“以神为本”向“以人为本”过渡,直至齐国的管仲在《管子》一书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标志着周代已经不信神了,“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民众的信仰改为信人,这就是祖先崇拜的开始。
《诗经 • 大雅 • 抑》:
子孙绳绳(mǐnmǐn),万民靡不承。
“子孙绳绳”描绘了一个家庭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强调了家族成员众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面貌。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你看看子子孙孙勤勉努力、生龙活虎的样子,难道你不会把他捧在手心里当宝贝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子孙绳绳”不仅是一种家族兴旺的象征,更是一种家族延续和繁荣的期盼。它寄托着人们对家族未来的美好愿望,希望家族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壮大。
家族如何才能不断壮大、兴旺发达呢?那就是要做好“承”这项工作,即把上一代的优良传统接过来,然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这样循环下去,“子子孙孙永宝用”(周代青铜器常用语),就可以千秋万代既寿永昌。
由此,拙论认为,“承”的本义就是“上接下达”,那个被双手托举起来的人,上是对祖先精神的崇敬,下是对后辈责任的担当,中间则是一颗虔诚的心。
《说文解字》:
承,奉也。受也。
“奉”是奉献,“受”是“授”的本字,既表示接纳,又表示传递(详见《授受不亲》篇),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间不能断开,就像绳子一样。
图2:“承”的字体变化史
“子孙绳绳”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家族的传统价值观。这一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在无形中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