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人文贵州 -- 民族民俗篇(六)
人文风情独特的贵州,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
在贵州,远古人类遗迹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三线文化、山地文化与生态文化独树一帜。
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五百年前,王阳明贬谪贵州修文龙场驿,阳明心学由此诞生,这片土地被深深烙印上阳明文化的符号。还有诸如尹珍、李端棻、张之洞,特别是邓恩铭、王若飞等名人,为贵州文化注入了深刻的内涵。
作为非遗大省,贵州的非遗宝贝灿若繁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礼仪、体育和游艺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既定的非遗种类,在贵州均有相当规模的遗存。
千百年来,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了“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侗族大歌,如清泉般闪光;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黔东南丹寨苗族锦鸡舞舞步轻盈、曼妙多姿;黔西南晴隆阿妹戚托舞被誉为“东方踢踏舞”。贵州还是“百节之乡”,闻名遐迩的苗族姊妹节,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这些精彩纷呈的人文景致,扩大了旅游观赏和体验的空间,彰显出贵州全域旅游的大千气象。
贵州是名副其实的文旅资源富矿,有着巨大潜力和强劲势头。这里万桥飞架,因绿而养眼、因爽而养身,孕育了多彩文化、书写着红色传奇。依托得天独厚的“公园省”优势,贵州把旅游产业化作为“四化”的重要一环。随着交通格局、区位格局、开放格局持续优化,贵州正在为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而努力。
民族民俗篇: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千百年来,1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依山而居、傍水而栖、和睦相处,创造出“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奇观。民族文化是贵州最具神秘魅力的风景线。
侗族摔跤
侗族摔跤流传于黎平县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以及从江谷平、往洞、增冲,榕江的宰麻等地区,是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后举行隆重的摔跤节,方圆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欢聚一堂。摔跤节还常伴有斗鸟、斗牛、赛芦笙等娱乐活动。四寨村享有“侗族摔跤之乡”的美誉。
侗族摔跤形成于明代,可称为“最文明的摔跤”。双方都不用手,只靠臂力的腰腿劲相互角力,正如斗牛时两头牯子头角相抵的架势。比赛以三战两胜为一局,连摔二十至三十人不败者,即可树旗“挂榜”称雄。被大家公认的“挂榜”者将获得当届摔跤节的“摔跤英雄”称号。
苗族斗牛节
苗族斗牛节是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指人们让两头水牯牛以角相抵争胜论负的活动,被称为“东方式斗牛”。很多苗家山寨都有一个盛大的斗牛节日,这其实是苗族牛图腾崇拜的遗迹。
斗牛开始,人们把参加比武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场,顿时,几十条斗牛互相挑战。斗败者拔腿跑入人群,胜者返回斗场再次寻找对手。直到最后剩下一对,这是斗牛中最精彩的决斗。有的一直斗数小时不分胜负。最后的得胜者,由它的主人牵着绕场一圈,观众纷纷喂给它染红的鸡蛋和节日的饭菜,向它身上撤去无数的鲜花。晚上,人们在斗牛场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子吹起芦笙,姑娘们翩翩起舞,老年人讲着古老的传说,人们通宵达旦地欢庆着。
贵州苗族斗牛尤以黔东南七月初“斗牛文化节”最为出名,汇集了贵州省及邻省各个地方的名牛,斗牛时间长,人数多。黔东南苗族斗牛,以惊心动魄的牛与牛相斗区别于西班牙的牛与人相斗而闻名于世界。
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安顺地戏是流行于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中。每个地戏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 《岳传》等。安顺地戏音乐粗犷,伴奏简单,适合在旷野演出。演员面戴脸壳(面具),脸部蒙盖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但表演动作幅度甚大。
地戏属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内容多为金戈铁马征战故事,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德江傩戏
德江傩戏,德江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德江傩戏是一种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德江傩堂戏由面具、画案、法器、傩堂以及傩艺师们的唱跳戏等几个方面综合组成。
德江傩堂戏的内容包括驱邪求福、忠孝、爱情、历史人物传说等小插戏、独幕戏、高台戏、多幕连台戏。由于德江傩堂戏来自古老的民间,与百姓生活最为贴切而得以长期在民间流传,并保存着它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风貌。德江傩堂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
黔剧
黔剧,曾名文琴戏,又名贵州弹词,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黔剧流行于贵阳、毕节、遵义、安顺、黔西南等地区,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文琴戏正式命名为黔剧,组建了贵州省黔剧演出团。
黔剧唱腔用贵州方言演唱,以贵阳官话及黔西话为代表,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声、韵、调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黔剧的现存传统剧目达四百多种,主要是由古典小说、戏曲改编而成。黔剧是集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综合性等为一体的地方戏剧种,是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