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实事铺就幸福路
遵义市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好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民生所盼,让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在基层乡村书写惠民的点滴故事,谱写遵义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镜头一:教育帮扶
在今年高考录取季,汇川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高坪街道学堂堡社区传来喜讯,社区居民吴曼娜以686分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本硕博连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吴曼娜一家早年居住在松林镇庙坪村,母亲万光荣手有残疾,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家庭没有稳定收入,还要供吴曼娜和她妹妹上学。2015年,吴曼娜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扶贫政策,2018年,他们家就从庙林村搬迁至学堂堡社区。
“我想以后做一名医生治好妈妈的病。感谢学校老师在学习中给我精心指导,感谢社区领导为我组织爱心企业捐赠,我将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学堂堡社区党支部书记徐世先告诉记者,从2018年至今,社区考上本科的学生有65人、硕士研究生5人、博士生2人。
据了解,为了让贫困学生上学没有后顾之忧,近年来,汇川区全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五项工程,累计兑现精准扶贫资金2100多万元,惠及贫困学生上万人次。
遵义市教体局提供数据显示,今年,全市争取珠遵东西部教育协作市县两级资金4023.45万元,较2023年增加126.55万元。全市共实施教育工程土建项目475个,总建筑面积154.6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开工414个,完工272个;已累计培训教师、校长4601人次,已招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教师170人;已下达营养改善计划资金5.32亿元,为16.05万和104.85人次农村学前和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补助。
镜头二:医疗惠民
在修缮一新的仁怀市九仓镇卫生院小湾分院,不仅硬件设施全面提升,还设有综合科、公共卫生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一应俱全。自去年10月以来,小湾分院已累计服务患者超过5000人次。
同样,在凤冈县琊川镇卫生院大兴院区,患者冷某由衷赞叹:“现在在大兴院区就可以输液、扎针灸,现在还能抽血、照B超,方便多了。医院免费接送我们到卫生院照CT,为我们节约了不少钱。”
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凤冈县先后建立11个村级延伸服务点,大兴院区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遵义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医疗资源从“有”向“优”的转变,构建“市优、县强、乡活、村稳”的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据了解,目前,全市村卫生室从2971家优化到2569家。2022年以来,对5000余名村医开展两轮次大培训,在人口聚集、离集镇所在地较远的村合理规划建设100个乡镇卫生院分院,织密服务网底,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市区域内就诊率达到93.08%,全市25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总人次达到892.8万,同比增长17.52%。
镜头三:就业保障
10月30日,在余庆县子营街道东部产城安置点旁的鑫好制衣有限公司车间里,80多名工人在忙碌地剪裁和上机缝纫。
仁怀市易地搬迁安置点苍龙街道凤凰小区,工人在小区内的“微工厂”里加工服装。(遵义图库陈勇摄)
来自大乌江镇远光村铁厂坪组的42岁村民敖文琴说,2018年,她们一家6口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了110平方米的新房,不仅居住条件得到改善,而且在社区稳定就业。目前,她每月可以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也能就近照料家中的老人和孩子。
车间主管刘敏告诉记者,公司负责人焦学兰是大乌江镇人,早年在外务工,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2023年通过招商引资回到家乡,有关部门在东部产城安置点为她安排8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房,吸纳当地80多名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和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进车间务工。目前,该车间已申报市级就业帮扶车间,每月每位车间工人平均工资在3000元至4000元不等。
据了解,目前,全市319家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7.12万人,4万余户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家庭共就业9.79万人,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同时,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劳务输出、有目的劳务用工、有针对推介就业,为有集中外出务工需求的人员实施“点对点”精准帮扶,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达169万人。
镜头四:养老提质
余庆县龙溪镇江南敬老院是乡镇敬老院撤并整合后的一所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了让老人们住得舒心,2019年以来,余庆县民政局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51.72万元,对机构进行提质改造。
“敬老院对我们照顾很周到,为我们洗澡、收拾房间、洗衣物等。他们会组织敬老院工作人员共同为老人过生日,一日三餐饭菜也可口,家里的亲人来接我回去,我都不愿意回去了。”采访中,陈某明老人动情地说。
在赤水市丙安镇敬老院,党员志愿者为老人理发。(遵义图库王长育摄)
敬老院负责人代德群告诉记者,为了让老人们过上舒心日子,敬老院利用闲置的5320平方米土地作为菜园子,种上了各种蔬菜、果树等农作物,同时利用圈舍养殖了7头猪发展庭院经济。自2022年11月以来,庭院经济收益达到57670元,闯出一条以副业为补充的增收之路。
据了解,截至2024年10月,遵义市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63%;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529个、床位32001张,在运营老年食堂35个,在6个县(区)探索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试点。
镜头五:住房改善
近日,走进仁怀市九仓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和干净宽敞的街道映入眼帘,搬迁群众李代春就在附近务工,休息时间还可以回家为家人准备午饭,挣钱、顾家两不误。
李代春告诉记者,以前住老房子很不方便,公路也不通,家里需要什么东西都要从街上背回来,2017年搬到安置点新房来,直接拎包入住,孩子读书和家庭购物都非常方便。
播州区新民镇龙丰村上五龙组60多岁的村民宋金华告诉记者,他们长期居住的那栋老旧木瓦房因年久失修,屋顶漏水,并且儿子已经在外失去联系十多年,他和老伴守着年仅15岁的孙女和11岁的孙子,住在破旧的老屋中。
今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危房改造项目,宋金华家终于有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宽敞明亮,环境整洁,极大地改善了宋金华一家的生活条件。
新居的落成,让宋金华一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让我们有了新希望、新生活。”
如今,在龙丰村越来越多的困难家庭像宋金华家一样,告别了破旧老屋,迎来了崭新、舒适的生活。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龙丰村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帮助了9户困难家庭建起了新居。
遵义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农村危房改造是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自2009年项目实施以来,采取市级统筹、县乡主抓,精准对象、全力兜底,注重质量、保障安居等措施,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约40.45万户,获得各级补助资金43.9亿元,惠及农村贫困群众150余万人。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遵义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25个,总建筑面积620.32万平方米,完成搬迁46037户1980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678户167212人)。“居者有其屋”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如今在黔北乡村变成了现实。
全媒 记者 樊明富 李珂 毛索 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