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杂技团 | 搭乘文旅融合发展快车 让“炫技”华丽转身

贵州学习平台 | 2021-02-13 11:38
     “300”是定格于2020年的演出总场数。贵州省杂技团副团长陆水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特殊之年,我们闯出了一新路,听到了更多观众的掌声,超额完成了演出任务。”
     新路在何方?文旅融合;掌声在哪儿?基层和景区。

回溯2020年1月,新春走基层表演现场,贵州省杂技团《双人技巧》节目博得满堂彩。可谁又曾想,下一次舞台聚光灯点亮会是在150天后。

省杂技团在多彩贵州城演出

“没有演出,心慌!没有掌声,难受!”贵州省杂技团教师肖文浩回忆起那段日子说,每天除关注新闻外,都是在操练基本功,心情难免有浮躁的时候,“我是一个演员,舞台就是我的第二个家,离家的感觉实在……但这也是沉淀自己非常好的机会。”

网络教学、居家练功、远程交流……在那段时间,贵州省杂技团以“出精品、创力作”为目标,打磨经典作品,解锁创新作品,不断丰富剧团节目,“沉”心以待舞台与掌声的复苏。

杂技团演员正在练习“吊环飞舞”

“我们和广西等省区杂技院校时常进行线上交流,而且团员每天在练功,非常充实。”陆水莲说,零演出期间,我们做好杂技节目储备,如重点打磨提升《肩上芭蕾》《对手技巧》《手技》《草帽》等节目,持续推进《黔·彩·荷》主题杂技秀品牌化建设,同时转变思路、探索特殊之年杂技该如何突破、并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演出行业复工复产。5月1日,“多彩贵州城《鼓楼飞歌》贵州省杂技团景区驻场演出”项目正式启动,早已按捺不住表演欲望的杂技人,迎来“长假”后的首秀。

多彩贵州城演出吸引了大批游客

“当时真的紧张,许久没有接触舞台,害怕演不好丢脸。”肖文浩想起当时情景依然激动不已。他说,演出成功后,心情舒畅极了,“我稳住了,没有出差错。只要功夫练到‘骨头’里,就没问题。”

文旅融合让贵州省杂技团尝到了“甜头”,也为杂技艺术走出去增添了新动能。据悉,自该项目启动以来,贵州省杂技团出演180余场(次),为多彩贵州城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充分发挥了旅游演艺项目的综合带动效益,并由此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内容,推动全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省杂技团走进阿西里西大草原

“希望以后能多一点这样的演出,让充满魅力的杂技艺术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走近我们身边。”10月23日,贵州省杂技团走进毕节赫章阿西里西大草原景区,为当地群众带来了一场“惊奇”的杂技盛宴。现场观众王女士激动地说,在家门口,让我们近距离观赏这么专业精湛杂技演出,非常开心!

演出接地气,才能聚人气。陆水莲表示,杂技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实力吸睛、圈粉。在景区驻场演出,不仅满足了游客的文化生活需求、艺术院团的演出展示需求和旅游企业的发展升级需求,同时杂技节目也“化身”成为旅游产品呈现给广大游客,推动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也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彰显艺术创作生产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

省杂技团在景区表演《滚环》

与此同时,2020年,贵州省杂技团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如:“2020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市民·追梦桥——送戏曲进乡村”文艺巡演、2020年度贵州省杂技团重阳节职工联谊会、“爱心助学·教育扶贫”文艺演出等一系列公益活动,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观众呼声高涨,给了我们信心和决心。”肖文浩说,杂技不单单只有精和奇,作为综合性艺术,它还有独特的美,演员们通过肢体表现出来、传递出去,获得观众点赞,就是最大的成功,“2020虽然难,但听到掌声响起,就暖意融融。”

专场演出《黔·彩·荷》

谈及贵州省杂技团2021年计划,陆水莲说,继续搭乘文旅融合发展的快车,让杂技不断下沉到景区,充分打造能够反映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的作品。同时,在原有杂技节目的基础上,重点打造部分中小型节目、加强新创编节目、重点创作符合时代、市场需求的文艺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作者: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