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文化论坛|范迪安:北京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文化气场
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东城区委区政府协办的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正在进行中,论坛设置开幕式暨主论坛以及四个分论坛,来自文化、科技等行业的领军人物还将开展圆桌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也是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将参加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论坛开始前接受了记者采访。
范迪安
“北京的文化气场是独一无二的”
范迪安:我们在这里生活,特别从事艺术创造的同仁,我们大家都感觉到北京提供的这种博大的壮美的文化,这个文化气场,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所以它不是说某个建筑或者是某块园林风景,或者是某一种便捷的生活设施,不仅仅是这样,它是一种整体,构成了这个文化气场、文化气象,这个让每一位搞艺术的人,他可以在其中受到熏染熏陶,得到滋养,从而在内心深处能够形成一种蓬勃的力量。因为北京是我们中国的象征,在北京有丰厚的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现代以来,我们民族在追求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奋斗的足迹、英雄的历史、革命的历史、红色的篇章交织在一起。北京作为一个文化体来说,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我觉得对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它有巨大的磁性感染力,在这里受熏陶受熏染,从而生发出一种崇高的艺术理想,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有自豪感的文化自信,我想这些它都会转化成具体的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
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美育的终身课堂
范迪安:我们走遍了世界上那么多首都城市,其实首都城市它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它的博物馆,特别是艺术类的博物馆,由此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骄傲。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件件艺术品,构筑成一个关于国家和民族的故事,也可以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部史诗就是一部文化史诗。所以在这方面,我觉得这些年这个北京的博物馆建设在大踏步发展。既有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的国家级的这个文博机构,那么在这里向公众展示了自己的丰厚的收藏。尤其是进行许多公共教育艺术导览等等这些活动,使得这个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品动起来,让公众能够在这里来接受终身的审美教育。我经常说博物馆美术馆就是美育的终身课堂,也是一个文化家园。北京从20世纪以来就有许多名家名师在这座城市生活,我们大名鼎鼎的齐白石,当然他有专门的故居,还有很多艺术家在这个城市生活。
我觉得对于北京市民来说,这就是城市的记忆,因为文化艺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和具体的文学艺术家,这个人的人生经历身世,包括他的故事连在一起。我觉得我们首都的故事理所当然离不开这些人,叫做活的故事,那北京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绘画界我们就可以数出有多少人。当年在中央美院的这些大师们,例如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董希文、吴作人等等,各个绘画类型,李可染、李苦禅、刘开渠、叶浅予等大家在这个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创作,他们笔下的造型、色彩必然地留下了这个城市特定的色泽。
中央美术学院正在把北京色彩谱系运用于城市建筑中
范迪安:北京的色彩是最有鲜明特点和风貌的,中央美术学院我现在的同事正在做一个北京的色彩谱系,就是要把北京的色彩,从我们讲的传统的皇家红墙壁瓦的宫廷建筑、皇家园林到我们的四合院、胡同、四合院,包括北京的植物,我们的槐树绿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提炼出北京的色彩谱系。我希望今后能够更多地运用于我们北京的城市建筑,这个建筑不仅在形态上,我们要更多的来寻找传统这个建筑的这种形式,其实包括在色彩,包括在材质,包括在工艺等等方面都是有更多的这个传统资源、北京资源可以用起来,这样就使得我们首都的城市建筑能够摆脱过分西方化的因子,能够真正矗立在我们首都的大地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是要把它做得比较深一些,做得细一些,把这种资源能够变成我们可以运用的这些重要的资源。这样一种自信更加直入人心,使得我们大家生活在新时代,更加自豪地说:我们是北京人,这里是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