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非遗——巧手绣娘让苗族刺绣变成“指尖经济”

文体旅事业部 | 2022-07-30 06:23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文化濡化的结果。我们通过文化,形成自我认同和身份建构;我们通过文化,拥有来自内心的强大创造力;我们通过文化,产生出使命感和责任心。作为贵州省首批进入国家“非遗”名录的项目——苗绣,对于蒋秀菊来说,就产生了上述作用。不仅如此,作为施秉县工商联和妇联兼职副主席,蒋秀菊还带领广大苗家绣女,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苗族女性从七八岁开始,便开始接触苗绣,他们对美的领悟力和创造力,是天赋,也是日积月累之下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苗绣的图案和色彩中的故事,携带着苗族的文化、原始的寓意。

蒋秀菊说:“从2015年开始,公司采用手工艺和机绣双向发展的方式,纯手工苗绣有灵魂、立体感足,但成本高,在一些批量苗绣订单中机绣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机绣一台机子一分钟可以绣1200针。公司主打披巾、领带、围巾等产品,通过展销会、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方式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苏杭等地。”

据介绍,该公司总部有53名绣娘在务工,绣娘根据手工艺的好坏、手速的不同,工资在2400至3600元之间。此外,在施秉县南部乡镇各个村寨,还有六个刺绣基地,有效解决了630余名乡村绣娘的就业问题。

苗绣是传统的也是时尚的,它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苗绣的根在农村,它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用好苗绣产业,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在乡村振兴中,必将大有可为。

蒋秀菊说:“苗绣是文化,它也是一个产业,在传承过程中,我们也在探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让苗绣产品既能弘扬民族文化,又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让苗绣散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播出平台:

贵州4频道、动静APP《叙·非遗》专栏

频道播出时间:

7月30日 19:3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