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金华镇翁井村:被精神文明的活水滋养的“全国文明村”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华镇翁井村是远近闻名的富美乡村。
临近春节,走进翁井村,到处张灯结彩,村民们脸上满溢着新春的喜气。在村中的苗族广场,观山湖区政协送文化下乡迎新系列活动表演现场热闹非凡,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回乡的年轻人投入参与到村中的欢庆活动中,保障后勤、客串演员、维护秩序……到处都是年轻的面孔,现场其乐融融,展示着翁井村这个“全国文明村”与众不同的风采。
鸟瞰翁井村 郝涌智摄
在区政协送文化下乡迎新系列活动上,村里的年轻人身着民族服装吹笙起舞
回望昨天,这个“全国文明村”的前身曾是“靠煤吃煤”的“挖煤村”。翁井村因煤丰而兴,也因煤竭而衰,如何谋求新的发展,是摆在翁井村面前最大的问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则是翁井村在实践中发掘的突破口:以文明乡风凝聚人心,提振群众干事精气神,让这个“挖煤村”重新燃起振兴之火,炼出富美乡村的真金。
“挖煤村”的大学生回来了
“我希望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贵州师范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的鲁廷凤,是村里的返乡大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翁井人,毕业后她放弃了城里就业的机会,选择回到村子,在村委会从事财务工作。
草莓公社 郝涌智 摄
散碎不成片的土地种不出几口人的幸福,村里人靠着挖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煤矿枯竭,要维持生计只能走出村去打工。艰难的过去对于鲁廷凤来说记忆深刻。“大人外出打工,我们就成了留守儿童。那时大家想,要努力读书,将来从这里走出去,离得远远的。”
“大约十年前,村子的变化越发明显,大家都说‘是党组织把大家都团结凝聚起来了,党支部和党员冲在前头,大家跟着走’。”鲁廷凤笑道。
鲁廷凤在村委会从事财务工作
奔向幸福路的方向,关键在于党支部;提振全村精气神,党员就是带头人。依托强党建,翁井村不断夯实基层堡垒,选优配强队伍,致富带头人回乡任村党支部书记,乡贤、大学生等充实“两委”班子,回村创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网格员、退役军人、种植大户、致富能人等纳入发展党员重点目标对象,打造有干劲、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党员干部队伍带动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淳朴民风、促文明乡风,全力提升文明创建组织力。
鸟瞰翁井村 郝涌智 摄
同时,翁井村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要求编制村规民约;先后三次对其进行修改完善,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滥办酒席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实现了从重物质到强精神、从重惩戒到强引领的有效转变,村民群众向心力更加聚焦、文明新风更加凸显、社会参与度更加高涨,文明创建的工作合力不断强大。
在以党建为底色的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下,翁井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提质升级,李子大队、草莓公社等产业相继上马,村民干瘪的荷包渐渐变得饱满,离乡的村民纷纷回家,冷清的村子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村中企业用直升机帮助村民“逐梦蓝天”郝涌智 摄
“家乡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希望,以前走出去的大学生都愿意回来,在家门口工作,在家乡发展,与这片土地紧密联系。”鲁廷凤道。
强产业激发精神文明创建驱动力
今年57岁的王发敏家住翁井村一组,跳广场舞已有5年,是村中的资深广场舞者,村中大大小小的开阔地都曾有过她和朋友舞动的身影。
红旗广场毗邻草莓公社、荷花观赏园,和李子大队隔路相望,是村中各个广场舞团的“必争之地”,也是王发敏常去的地方。“以前大家闲暇最多就在家看看电视,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走出家门参加文体活动更有乐趣。”
远近游客到草莓公社采摘草莓
近年来,通过精神文明创建,全村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增强了大家谋发展、促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出的内生动力也让全村攒足了前行的劲头。
在“遇见观山湖·乡村农耕游”活动上,村民载歌载舞 资料图
怎么发展?怎么转变?强产业!把文明创建驱动力全部激发出来!
打破靠资源吃饭的老思维、旧模式,党员群众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翁井村找准农旅融合发展定位,提出以体验式农业、园林化田园、乡愁式生活为重点,致力于打造都市近郊田园综合体,建设集农俗、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农俗文化村发展思路。
在村“两委”组织带动下,186户村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入股,共同建设了60亩精品草莓种植采摘体验基地,当年就实现盈利90余万元。
村民以劳动力入股草莓公社 郝涌智 摄
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环境,营造招商环境。以村民党员为骨干,成立村级红色物管,专职开展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和河流、林木等日常巡查,并配合镇级动员组织村民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30余户、农房风貌整治97户、美丽庭院打造20余户,村容村貌更加规范整洁、农家房前屋后更加干净整洁,为农旅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机遇,构建“村集体+村民+企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盘活耕地、林地、村庄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四块地”,引进西江传说、三分地等社会企业16家,2022年全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突破,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6万元,村民们尝到了精神文明浇灌出的产业硕果。
翁井村草莓分外诱人 郝涌智 摄
谋转变、优环境、抓机遇,村子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公共服务体系日臻成熟,产业结构日益合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翁井人走出了精神文明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送春联的“摊子”门庭若市
“要我看,这关键就是相信党、依靠党,能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王发敏笑道:“现在我们村产业兴旺,大家收入稳定,再也不用愁吃愁穿,大家每天茶余饭后可以唱唱歌、跳跳舞、散散步、健健身,有时间有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幸福生活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风景优美的翁井村 郝涌智 摄
给“人情歪风”踩脚“刹车”
“鸳鸯福禄成佳偶,龙凤呈祥结良缘。”刘昌华的儿子最近娶媳妇,红色对联的字洋溢着喜庆的味道。
“双方一起办,一共30桌,严格按照‘治风’的要求来,我们省去很多事,也不给别人添麻烦……”对“治风”工作要求不滥办酒席、不大操大办,刘昌华是极力支持的,并实践到了儿子的大喜之事上。“移风易俗是好事,于人于己都好。”
回忆以前,刘昌华不堪回首,“以前什么酒都有,最怕听到谁又来请吃酒,把钱包吃瘪了,人情味吃淡了。”
翁井村村规民约
“人情歪风”必须喊停。翁井村将“三转四股五红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纳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规范办酒,由村干部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五好家庭等成立红白理事会和9支文明新风劝导志愿服务队伍,村民“办事”前需报备,正向激励和违规惩戒并重,规范引导村民遵规守法、崇德明礼,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扭转滥办酒席的“歪风邪气”。
翁井村荷花观赏园的荷花 郝涌智 摄
没了滥办酒席的风气,乡亲们不必挖空心思去填“人情债”,大家交往起来更亲近了。“这得益于党和政府提倡的文明新风,大家自我意识提高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都想着把日子过得更好,邻里吵嘴这种事也越来越少了!”刘昌华笑道。
李子大队的李子丰收 郝涌智 摄
据了解,2022年,通过发挥群众“熟人自治”优势,发现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起,未发生因矛盾纠纷引起的刑事案件,邻里和谐友好,幸福感、安全感满满。
精气神迸发的美才是内在美
今年79岁的孙成骥是村党支部的老支书,在村里德高望重,15年前他从岗位“退下来”,让更有干劲的年轻人们继续带着村子前行发展。
“以前村子由于煤矿资源枯竭,大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人闲是非多,吵架是常事……”以前村子是什么情况,孙成骥很了解,现在取得的成效也让他深感自豪。“咱们村是从精神文明创建上发力,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变成‘全国文明村’也不是做不到!”
白墙上绘制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墙画,是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郝涌智 摄
通过强阵地、强治理、强服务,翁井村全力扩大文明创建辐射力、全力提高文明创建引导力、全力提升文明创建精准力。将精神文明与阵地建设全面结合,打造翁井新时代文明实践圈,充分展示党建、民族、农耕等文化,实现满足群众需求、提高道德素质的“双提升”效果。坚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互促并重,推动乡村治理机制、模式创新,倡导传统农民身份意识向服务员身份意识转变、农村分散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变、鼓励村民向创业工商户转变,引导村民群众参与进来,真正实现村民当家作主。以主流价值、群众需求、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平台,推行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模式,让辖区企业、外来游客、村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同时通过与入驻企业签订乡村振兴共建协议,聘请乡贤、乡土文化带头人、龙头企业负责人为荣誉新村民,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融入感,更好地与村子协同发展。
给“荣誉新村民”颁奖 资料图
如今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当初孙成骥以2亩田土、8万元入股的草莓公社正搞得如火如荼,他作为产业的“股东”之一,年年有分红。身体还硬朗,尚能在家中1亩多的自留地种种菜,享受田园生活;儿孙满堂膝下承欢,安享天伦之乐的他也是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


“现在大量游客慕名而来,目前暂未接到过一起关于不文明现象的投诉,大家都很珍惜‘全国文明村’这一荣誉。”翁井村党支部书记黄金林自豪地说道,对于翁井村的美,他表示:“村里环境、风景的美是外在美,而村民们精气神迸发出的美更是内在美,只有保持这种美美的精气神,才能不断推动村子的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翁井村星空民宿 郝涌智 摄
翁井村农旅融合的发展定位,以体验式农业、园林化田园、乡愁式生活为重点,打造都市近郊田园综合体,建设集农俗、民族特色为一体的农俗文化村发展思路,无不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了生动实践;并用自身的蝶变之路,生动诉说这一路兴文化、活机制、优产业、富百姓、美生态的前行故事,用精神文明的活水不断滋养村庄,让乡村振兴的花在这里孕育出共同富裕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