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凡读字丨向左是战争,向右是和平,你猜这是什么字?
贵阳有很多寺庙,如果非要排名的话,我认为最耀眼的当数东山寺。金瓦红墙的禅院,巍然屹立于葱茏苍翠的东山之巅,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市区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幽静的当数弘福寺,深藏于钟灵毓秀的黔灵山中,曲径通幽。最古老的就是黔明寺了,它静静地伫立于南明河畔,见证了贵阳的沧桑历史,“古水曾经流古寺,今水何曾照古人?”
但是这些寺庙基本都是“禅寺”,少有“佛寺”。因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几经兴衰,到唐代中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禅宗,并逐步替代印度原传佛教形成了主流。到了明代,禅宗依然兴盛不衰,因此,贵阳的寺庙基本上都是“禅寺”。
那么,什么是“禅”?它和“佛”有什么不同呢?

图1:“禅”字的金文
没找到“禅”的甲骨文本字,只找到了金文的“禅”字(见图1),也是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示字旁”,表示祈祷、祝福;右边是个“单”,它又表示什么意思呢?先看一下“单”在甲骨文中长啥样!
图2:“单”字的甲骨文多种写法
甲骨文的“单”有很多种写法(见图2),每种写法看上去都很萌。有的像带触须的甲壳虫,有的像天线宝宝,有的像大耳朵的小白兔,还有的像潜望镜、像听诊器……这些猜测都是我们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的,其实,它更像我们小时候玩的弹弓。弹弓在古代,可是军队的重要“武器”。
弹弓的出现,比弓箭还要早。《诗经》中就记录了一首中国古代最短的诗歌——《弹歌》,全诗只有8个字。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同肉)。
《文心雕龙》认为《弹歌》“肇于黄世”,是黄帝时代的歌。它高度概括了弹弓的制作流程:断竹为胎,续竹为弦,飞土为丸,发弹为猎。
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就出土了很多石球、陶球,甲骨文学家孙海波说:“余游殷墟,见与甲骨同坑所出之弹丸甚多,知殷时之已有弹弓也。”(见《诚斋考释》)
图3:“战”字的金文
从甲骨文的字形看,“单”就是我们说的“弹弓”,是远古时代非常先进的武器。所以,金文中“单”加上“戈”,就是 “戰”(见图3)。
手里持有先进武器,就看你如何去使用了。往左就是战争(战),往右就是和平(禅)。因此,“禅”表示“祭天求神,免于战争,赐予和平”的意思。比如,没有经过战争而和平更替王位,就叫做“禅(shàn)让” 。
佛教传入中国后,梵语中的“dhyana”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应的字。于是,“禅”就被确定了下来,表示“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就像拿弹弓瞄准时的状态,这就是“禅”。
那什么是“佛”呢?

公元67年,佛教正式传到中国。当时,中国没有与“fo”相对应的字,只有古字“弗”的发音与之相近。所以,就给“弗”字加了个“亻”,新造了“佛”这个字。
为什么选“弗”这个字呢?
图4:“弗”字的甲骨文
“弗”字的甲骨文(见图4),像是一根带着箭头的绳子,捆绑两根小棍儿。这两根小棍儿代表什么呢?大家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枪、矛等战械,捆起来说明不打仗了,要向往和平;第二种认为是“弓箭矫正器”,现在看到的两根棒是直的,然后把一枝“箭杆”夹在中间勒紧绳子捆结实,这样就可以矫正“箭杆”。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接近“fo”的本意,那就是“通过修正自己,而度化他人”。
总的说来,不管是“佛”,还是“禅”,都在祈祷和平,度化众生。你听,东山的钟声又敲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