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嘉年华】贵州7个国家级非遗抢救性记录成果入选全国展映

2019-07-04 18:22

据悉,今年的国家记录成果展映月中,全国共挑选了31部关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纪录片作品进行展映。包括浙江的绍兴黄酒酿制技艺、青海的热贡艺术等。这些作品是各地非遗保护工作者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影像记录和文献收集工作的优秀成果之一。2018年6月,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我省有3个优秀记录成果参展,是全国入选项目最多的省份。


茅台酒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等特点,由此形成独特的酿造风格。


玉屏萧笛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名,它是玉屏当地侗族、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玉屏萧笛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罗守全是香纸沟的“古法造纸”技艺传承人,更是国家级“古法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氏家族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造纸历史,是当地造纸的主要家族。罗守全是罗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他12岁开始跟随父亲到造纸作坊观看并学习土法造纸,15岁时帮着父亲打杂,20岁时掌握了全部的造纸技艺,能够独立造纸。造纸需经72道工序,其中很多细碎的工序全凭造纸师傅的经验来判断。罗守全造的土纸,略带竹香,纸张均匀平整,纤维细腻。目前,罗守全已将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子、孙子。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叫“子落夺”。它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


出生于1951年的万政文是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人。他自幼就开始学习木鼓舞,20世纪80年代初在本村组建了反排木鼓舞表演队,经常带队在省内、省外,甚至到国外演出,获得了很高的赞誉。他积极传授反排木鼓舞,被人们称为“苗族舞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反排木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


德江傩堂戏又称傩戏和傩坛戏,土家人叫“杠神”。是一种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戏剧,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风俗文化活动。据悉,傩戏渊源于商周时期方相氏驱傩活动。


“撮泰吉”的主要内容是向后人传授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知识而保存祖先取得的劳动经验。其内容是原始初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从猿转变到人的真实记录,是模仿古人类进化过程的一种历史意义上的“情景再现”,令人惊讶地吻合了 “劳动把人类从猿转变到人”的科学定义。


主持人:兰戈、佑文

节目名称:《1062嘉年华》

播出时间:周一~周五17:00-19:00

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