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制造丨高歌“锰”进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新型功能材料链上“生花”
铜仁市锰矿探明储量超过8亿吨,占全国37%以上,位居亚洲第一。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作为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依托当地锰矿资源大力培育龙头、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了领跑行业的锰系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功能材料链上“生花”。
在位于大龙的这家新材料研发公司,研究人员正在检测新的锰系电池材料产品,看重当地丰富的锰矿资源,这家企业2012年就落地大龙开发区,主攻锰系资源的开发利用。
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刘务华介绍,锰元素是未来动力电池或者说新能源行业的首选,它自然储量丰富,价格便宜,材料的性能也非常突出。高纯硫酸锰,他们是做得最早的,也是推动了整个新能源行业发展的产品。
这家企业自主设计建设了全球首条利用硫化锰制备动力电池材料的生产线,生产的电池用硫酸锰占全球市场的60%,并在全球率先研发了湿法合成球形四氧化三锰。企业去年产值达到5.7亿元,今年一至四月已完成产值2.52亿元。
贵州大龙汇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昭华说,目前在着手进入万山、松桃那边的锰矿,跟那边的企业进行洽谈,希望应用于球形四氧化三锰生产。现在的产能大概是2万吨左右,预期再放大一倍。国外客户比较多,国内的几个头部车企,包括材料厂家都是他们的客户。
这里产出的四氧化三锰,被运至5.5公里的外的下游企业,成为重要原料,在这个车间100米长的隧道窑生产线上,经过几十道工序加工,变为锰酸锂,用于锂离子聚合物电池生产。
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车间主管黄永强说,他们使用的全球首创100米的窑炉,日产一条炉子在20吨以上,同行业相比产能翻一倍,能耗是50米窑炉的一半,产品的检测数据实时更新,投料端全自动化一键启动,配比误差更小,产品更稳定。
在去年8月投产的一期2条生产线基础上,企业今年还将投产二期2条生产线。作为铜仁市与东莞市东西部产业协作的重点项目,企业落地后,还为当地不断培养新型产业工人。
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分析检测主管姚智桐表示,这边刚开始招人,就过来应聘。办完入职之后,直接公司安排去广东基地那边去培训一周,他主要是在实验室做检测,每个仪器都要去学习怎么使用,收获非常大。
在大龙开发区的产业聚集效应下,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今年1到4月,这个新投产的基地就创造了超1500万元的产值。
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秀生说,这个地方是锰矿的基地,又是一个产业集中地,总部就选择了到这来投资发展,大家可以抱团取暖,每吨料运费就要省个大概好几百块钱,一年下来也是好几百万。
目前,大龙开发区集聚了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0家,去年实现总产值221.7亿元。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旭介绍,他们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贯彻落实“富矿精开”发展战略,强化“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的协同优势,不断完善产业配套,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促进大龙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