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巧用茅台酒,亦可借食安胃,比借酒浇愁来得要实在

撰文:周之江 | 2025-02-22 09:56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酒之为用,当然不仅仅只有一个买醉功能。

中国人做菜,很多时候都得用到酒,最基本的一个用途,比如给肉类食物去腥增香,或用白酒或用黄酒或用米酒或用更便宜一些的料酒,必不可少。

随手举个例子,江浙人煮红烧肉,甚至会用上好的黄酒取代水,烧出来的滋味便更加醇厚。这个我是真有体会的,算起来成本会高一点,但很值得。

黄酒之外,就连制酒剩下的酒糟,也有其妙用。苏州籍美食作家王道兄写过《说“糟”》一文,里面就讲到,“每到盛夏,苏州人都欢喜一味——糟。糟鹅、糟鸭、糟鸡、糟熘鱼片等,既解馋又解腻,还能打开胃口”。

所谓“糟”,就是酒糟,王道的说法是,用于糟卤食物的主要原材料香糟,就是南方人酿酒剩下来的渣子,压在一起就像是泥巴。打碎后加入黄酒、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玉竹等调味料充分拌匀,密封放上两至三天,经过二次发酵形成糟卤,然后过滤去除杂物,再加上冷开水和白酒,就成为糟油,可以腌制各种肉类。

实际上,糟卤味不是苏州所特有,甚至不限于江南地区,就我所知,山东菜也对糟味情有独钟。而且,来历也非常古老,南北朝时代的《齐民要术》里就有做糟肉法的记载,跟现代的方法差别不大,据说可以“暑月十日不臭”。

我自己比较熟悉的,其实是上海菜里的糟钵头,属于冷糟类型,几乎无所不可糟卤之。常见的肉类有鸡鸭鹅的脚爪、猪头肉、猪下水、鱼、虾、蟹、田螺、蛏子、鸡蛋等,素食包括冬瓜、茭白、毛豆、冬笋、莴笋、百叶、水面筋,等等。

江南一带多用黄酒糟,也有用江米糟的,我的猜想,具体到糟的使用,是跟当地出产息息相关,废物利用,既能保存食物,也顺带着创造出一味美食。不过,糟卤食物的确略带酒味,不见得人人都能习惯,好奇的朋友不妨尝试,不仅是消暑的绝佳菜肴。对于爱酒之士,也应该是很好的下酒菜选择。

酒用在食物烹饪上,也有很强的地域性,大体来说,就地取材是个基本原则。台湾美食作家蔡珠儿,写过一本《饕餮书》,其中有文章叫做《米酒、伏特加和二锅头》。

她说,自己曾在伦敦居住,“华埠有‘金味王’台式酱油和大陆绍兴酒,做三杯鸡勉强对付过去,可是买不到台湾米酒,想做麻油鸡和当归鸭就头痛了,偏偏我喜欢吃麻油鸡,但每次回台老远只能捎回一两瓶,省吃俭用,也很快坐吃山空,想起在台湾煮鸡时一口气倒三瓶米酒,豪奢得不忍回首。用过广东米酒又效果奇差,有股怪劣的酒精味,滚煮后的鸡汤还带微酸,简直难以入口。弹尽粮绝时,有次干脆把半瓶喝剩的贵州茅台拿去煮,风味居然颇佳……”

读到这里,茅台的铁粉也许会摇头,觉得暴殄天物。我倒略有不同看法,酒之为用,不限于觥筹交错,烹饪食物,往往需其加持,绝不算是浪费。更何况,离乡背井时,对于家乡风味的思念往往更为浓烈,借食安胃,可比借酒浇愁来得要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