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全家人的笑容
这些年,赫章县交通部门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在毕节市交通部门关心指导下,赫章交通的阡陌变通途,铺就了一条条乡村振兴幸福大道,我们一家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祖父的笑容见证了家乡的农村道路,变得更宽阔更通畅了;二叔的笑容见证了特色农业发展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快速的直达通道;小弟的笑容见证了带有水沟的景区通道,变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特色“风景线”……
十年来,赫章县一张“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路网络已然织就,我们全家人的笑容见证了不平凡的道路发展……
祖父的笑容:退而不休的守望
祖父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年轻时,他曾经是一位军人,退役后到了赫章县公路局道路养护班成为一名养护员,负责赫章至毕节段道路的建设与养护。祖父作为赫章第一代养护工人、老一代的施工队长,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赫章公路发展的“三级跳”。
十多年前,祖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回到农村老家养老。尽管这些年国道、省道、乡道建了不少,但是农村道路还依然是黄泥土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特别是农忙时节,时常看到小推车裹着尘土款款而来,又缓缓而去。每逢夏季暴雨天气,雨水在路面上恣肆,气势汹汹,势不可挡,道路变得坑洼不平,泥泞不堪……
面对破旧不堪的道路,祖父的眉头紧皱,总觉得自己修路养路的工作没有做好。直到那一年,他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们:“现在国家加快‘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道路变化可大了,我最不愿提及的黄泥土路已经全部进行了拓宽改造铺上了沥青或水泥……”
祖父退而不休,积极参与乡村的道路建设,还自愿成为护路的宣传员,他平日里喜欢沿着连村道路散步串门,顺路看看果园、稻田。这些年,村里的路越修越好,老人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乡间沃野,农村公路阡陌纵横。现如今,老家赫章县乡村的通村联户的道路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蜿蜒伸展……沿着家门口的路散步、拉家常、看风景,成了村民健康生活的新风尚。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经济薄弱村。
每次我回到老家,祖父带着我走在平整、宽阔的乡村道路上,我看到村民们精神满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感慨万千。在四通八达的现代化公路上各种车辆更是络绎不绝,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私家车,甚至有些家里有好两三辆车。我看到乡亲们的笑容,尤其是祖父的笑容,笑得那么灿烂、那么美好!
二叔的笑容:绿色种植的期望
二叔从小过继给我的二爷爷,他生活在赫章一个叫兴旺村的地方。那个村庄地方偏远,靠近六冲河河畔,由于地势低洼,又加上是交通“死角”,没有一条像样的出行道路,一到下雨天,全村成了水中孤岛,唯一一条从他家门前通往镇政府的3米宽的曲折土路也变得泥泞不堪。
二叔怎么也忘不了,他在辅处乡中学上学时,他骑着父亲的“老凤凰”在那条土路上被黄泥死死粘住的情景:风雨中,他披着塑料雨布,推车走几步就不得不停下从前后车轱辘里扣黄泥,扣完了再走几步又走不动了,就再扣,实在推不动了就咒骂着。到学校时全身上下都是泥水,连书包里的书都湿了……
二叔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由于没有像样的进出村的道路,以前村中的男青年找媳妇都没人跟,有“媒人”领着“准媳妇”到男方家“验家”,还没到村口“准媳妇”扭头就走,撂下一句话“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二叔为了发家致富,能够娶上老婆,开始尝试着盖塑料大棚种植各类蔬菜,大棚盖好了,蔬菜也摘下来了,但运输又成了问题,为了及时把蔬菜运出去,二叔只得每天早上要雇佣邻居的车辆,拖着自己装满蔬菜的车艰难地往外走,既劳神费力又增加了种植的成本。因为没有路,二叔不敢大规模种植,心里盘算着去附近交通便利的村庄租地种植……
为改变这一落后的面貌,乡亲们在村委的带动下在修路上也想了不少的办法,但效果都不理想,“盼修路、修好路、好致富”一直是乡亲们心中的愿望。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重要批示,之后总书记多次做了“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赫章的农村道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串起了村与村、村与镇、镇与市的通行脉络,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也串起了乡亲们致富的梦想。
如今的乡村,已是今非昔比,二叔不仅娶到了漂亮的老婆,而且再也不用为蔬菜出村难发愁了,出了村就是宽敞的公路,家家都有自己的运输车辆。二叔自家承包地实行特色种植,西瓜、蜜桃、黄瓜等反季节水果蔬菜都能及时摆上超市的货架。最高兴的是他还利用家门前的公路开通后,他和二婶投资建起了一家自己的农村超市,一年就收入近10万元。
二叔脸上绽放出笑容,他乐呵呵地告诉我:“前两年道路不通时,我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外地车辆根本进不来。现在,外商的车直接开到了我们的田间地头,实在太方便了。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特色农业种植面积,向景观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让群众都富起来。”
小弟的笑容:乡村旅游的遥望
我的小弟是一名90后,他出生在赫章县的城里了,虽然已经离开了上辈人赖以生存的农村大地,但是小弟与农村道路的那种种渊源,也是永远也割舍不了的情感。
从小弟记事开始,父亲经常带他去赫章的塔山公园游玩,他对经过的一段乡村道路记忆犹新。那条路中央有个大池塘,平时村里人出行都从池塘边缘走,道路狭窄、坑洼不平,下雨天道路湿滑,走起来心惊胆战,像极了萧红《呼兰河传》里“东二道街的大泥坑”。
有一次,父亲骑车带小弟又去塔山公园,大池塘是必经之路,小弟坐在车子前梁上感受着爸爸的小心翼翼,突然不知哪来的一块石子把他们的车子绊了一下,小弟和爸爸连人带车掉进了池塘!多亏那年天气干旱,池塘里面水不多,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那一年,农村修整道路,那个村平整了池塘、修建马路,全村人积极响应,大力支持清障、征迁等前期工作,在建设过程中,村里人自发成立护路队,晚上对已铺筑好的路段轮流看护。很快,农村道路修好了没几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四好农村路”作出重要指示,赫章交通运输部门对那个村庄的道路整修了一遍,将那条路面由水泥路变成沥青路,又在路边规划栽种了景观树,村里也自己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路边又规划建设了村民文化广场,那个村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代表村庄。
小弟大学毕业后,到了一家赫章城区的一家传媒公司工作,经常和乡村旅游打交道。他经常外出拍照采访,发现赫章的农村道路不仅仅是塔山公园的那条路,全区几乎所有的道路已经全新出彩,面貌焕然一新。小弟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在采访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的乡村振兴中,认识了现在的妻子。
中营村是一个坐落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阿西里西·韭菜坪山脚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村现有5个村民组,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2000余人。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这个村拥有远近闻名的10万亩韭菜花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2018年获评为甲级旅游村寨,农业农村部2020年授予该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以乡村旅游为支撑,“四好农村路”让农旅融合在这里开出了绚丽的乡村振兴之花。小弟尽享乡村道路的福祉,还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
今年国庆假期,小弟带着我畅游了一次赫章,我看到风景如画的乡村:错落有致的行道树、干净整洁的沥青路面、雅俗共赏的游园小品……徜徉其中,路畅景美,仿佛置身于美丽多彩的画卷中,我和小弟都开心地笑了。我们感叹,赫章县“四好农村路”已经与产业、旅游、文化、生态等深度融合发展,遥望未来,一定能真正实现:沿途是风景,乡村有“钱”景。
后 记
近年来,赫章县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与美丽乡村深度融合,提升打造了一批产业振兴致富路、乡村文化旅游路、美丽生态景观路等多彩特色美丽农村路。
如今,我虽然身在毕节城区,但是家乡赫章一条条宽敞整洁的“生命之渠”,让我们全家人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我也就安心了。或许,“四好农村路”的发展理念,连同当年农村道路周道如砥锻造出来的奋斗精神,早已深深地融进家乡赫章人的血脉深处,传承不息!
作者: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