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守望,非遗传承“小苗苗”长成“大花花”
贵州苗族蜡染也被称作“贵州蜡花”,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古老的苗族马坝村歪梳苗支系有着悠久的蜡染历史。出生蜡染世家的歪梳苗姑娘熊兆美,外婆和妈妈都是当地非常有名的蜡染师傅,耳濡目染中,她从小就了解点蜡、染色、去蜡等整套蜡染流程,15岁就能独立创作蜡染画、蜡染苗族服饰等作品。如今的她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贵州省人大代表。
回顾自己的蜡染手工艺作坊成长历程,熊兆美感慨道:“十年传承路,几多风雨坎坷,税务部门一直陪同我们走过来时的路,为我们蓄足发展动能。”
税务工作人员深入月照养生谷蜡染非遗企业开展税法宣传(林文莉 摄)
2012年,二十出头的她种下了传承蜡染技艺、守护非遗的“小苗苗”,让更多的蜡染姑娘能在家门口就业。仅凭着东拼西凑的启动资金和满腔热爱,税务知识几乎空白的熊兆美走进当地办税服务厅。由于从小在苗族村寨长大,当时的她普通话说得还不够流畅,担心影响办理注册业务,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安排了一位苗族同事对其进行耐心辅导,注册登记了钟山区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
不了解税务办理流程和税费减免政策等问题,让熊兆美这个初次创业者犯了愁。当地税务部门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会说苗语的业务骨干上门服务,“一对一”开展办税辅导,耐心细致地讲解办税流程,精准推送税收优惠政策,并就后续作坊可能遇到的税费问题开展预先辅导。
蜡染手工艺品费工费时,成本较高,主要通过展销会等渠道销售,销售渠道窄,回款周期长,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周转紧张,让准备扩大生产的兆美蜡染手工艺作坊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就在这时,当地税务部门的服务团队上门了。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围绕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销售渠道、产业升级等方面为熊兆美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熊兆美说:“税务机关及时精准落地的优惠政策和浅显易懂的双语辅导帮助我们缓解资金压力、理清发展思路,让我们能够重整出发。”
十年守望,熊兆美非遗传承的“小苗苗”已经长成“大花花”,兆美蜡染在原汁原味继承蜡染技艺精粹基础上,注入现代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创新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被大众所喜爱的新兴苗族蜡染作品,在广东、浙江等10余个省的各种展销会中大放异彩,实力“出圈”,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了解、选购、体验,零距离感受蜡染技艺和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她先后带动30余名苗族妇女加入手工产品的订单生产,实现人均增收近3000元。
一直以来,六盘水税务部门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聚焦非遗传承发展的涉税需求,不断完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服务措施,为全市20余家非遗工坊定制“税惠大礼包”,明确精通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作为服务专员,一对一、点对点上门开展个性化宣传辅导,重点解读企业适用的税费优惠、解答涉税热点等问题,精准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同时,开通“远程服务直通车”,通过“远程帮办”“可视辅导”等形式,为作坊提供即应即办的“客服”模式税费服务累计超500人次,以税惠红利和贴心服务助力非遗蓬勃发展,携手“非遗”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通讯员:林文莉 夏邦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