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阳会场活动——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2022-06-11 17:24

6月11日上午,由贵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贵阳市文物局、贵阳市群众艺术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多彩非遗唤文化 六爽贵阳展风情”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阳会场的活动在贵阳市甲秀楼浮玉桥和下月台举行。

在甲秀楼的浮玉桥上,举办了文化非遗集市,现场有王岗八大碗、偏坡雅馨阁手工灰豆腐、贵阳市级非遗烙画、贵阳文物商店、金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等13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坊、非遗文创企业及博物馆在开展了展现文博行业特色的活动。

在非遗集市展区,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包整贵州小吃研究中心的展区,这里展出了小吃丝娃娃。作为贵阳传统的特色小吃,丝娃娃早已被广大市民所熟知,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小吃也正在悄悄的发生着改变,离传统的味道越来越远。正是看到了这一变化,包整贵州小吃研究中心开始找寻贵阳的老味道,用丝娃娃传承贵阳的小吃文化,在展区向广大市民展现了最传统的丝娃娃风味。

在品尝了美味的丝娃娃之后,记者的注意力被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区所吸引。据了解,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一所专门囚禁共产党人和持不同政见者的秘密监狱,展区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息烽集中营虽然对外挂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但是在军统内部却被称为“大学”。息烽集中营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坚持真理、坚定信念、顽强抗争、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

“传统工艺要传承,同时也需创新。”中国制茶大师、“湄潭翠芽”手工茶非遗技艺传承人刘建辉,他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已有25年,对“湄潭翠芽”制作游刃有余。刘老师感慨,从学炒茶手掌被烫,到现在茶渍染黑的老手,可以说是茶中有我,我中有茶。刘老师希望把这门非遗手艺传下去。做人要像湄潭翠芽一样——立得起,沉得下,展得开。择一事,爱一生。“如何让年轻群体爱上喝茶,我们也一直在努力” 莲旗堂非遗技艺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我们的文创产品运用这些符形及刺绣技艺将它们再设计再创造,赋予文化价值及使用价值,让每件产品都有它的故事与寓意。”贵阳苗疆故事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助理李海云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文创产品让上面即有绣娘的传统技艺与符形,又结合当下时尚设计。这样,由他们联合绣娘一起做,形成互动,达到传播,传承和振兴乡村的目的。

据了解,贵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形式多样且各具特色。截止目前,贵阳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88个,代表性传承人40人;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3个,代表性传承人153人。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

从清代嘉庆粉彩人物大瓶、三元宫乐善祠青花如意纹鼓形香炉、山水人物通景图青花大缸到被清道光帝晋封建威将军的杨芳草书虎字立轴、“西南巨儒” 郑珍篆书对联、贵州状元赵以炯行书七言对联。记者在现场看到,通过宣传文化墙的展示,一处处历经沧桑的遗址和一件件历史文物,不仅展现了贵阳市文物文化的精髓,也仿佛讲述着千百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原来我们贵阳的文物资源如此丰富,通过宣传展板我们才知道咱们贵阳的甲秀楼、阳明祠、文昌阁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通过宣传展墙了解到贵阳的各个历史文物和遗迹背后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形式,无声胜有声,非常有意义。

活动当日,现场除了设置了贵阳市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宣传展板,同时还进行了《博物馆条例》、《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普法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