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色医院旧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红色医院旧址位于江西瑞金叶坪镇朱坊村洋江下。200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捐资对该旧址进行了维修,并将其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2018年,该旧址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挥师南下时,在瑞金、会昌与国民党钱大钧部两次激战,虽歼敌四个团,但我军伤亡也不小,留下300多名伤病员被送到由英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医院——位于福建长汀县的长汀福音医院医治。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开明、进步、富有正义感的傅连暲院长发动全汀州城的医生,以福音医院为中心成立合组医院,紧急抢救伤员,所需药品全部由福音医院无偿供给。傅连暲等3名医生为300多个伤病员动手术,就连他妻子、女儿和年迈的母亲也都投入到了护理工作中。从此,傅连暲与共产党结下不解之缘。
1932年底,毛泽东来到福音医院养病。在养病的几个月时间里,傅连暲同毛泽东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33年初,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福音医院搬迁到瑞金朱坊村洋江下。中革军委在福音医院的基础下,成立了中央红色医院,傅连暲任院长(1934年2月后为周月林),郭实秋任政治委员。傅连暲甚至将价值2000多元(上海时价)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全部捐献给了中央红色医院,并带着妻儿来到瑞金。他的这一举动,赢得了苏区军民的一致赞誉。为了表彰傅连暲赤胆忠心,投身革命,无私奉献创办中央红色医院的高尚品德,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专门刊登了题为《红匾送给他们——捐助巨产的傅院长》的文章,称赞他是“苏区第一个模范”。
中央红色医院成立后,因设备先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高,成为中央苏区规模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作为中央苏区治疗红色伤病员、免费为群众看病的综合性医院和医学技术中心,中央红色医院为推动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苏维埃卫生战线的坚强卫士。医院一成立,就深受苏区军民好评,大家高兴地说“我们有了自己的医院”。
一是医术精湛,救治了一大批中央党政军群机关工作人员。医院成立后,第一批就接收了80多个伤病员住院治疗。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就是首批伤员之一。此后,蔡树藩、周以栗、方强等红军指战员受伤后,在红色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下都重返了战场。
二是便利于民,为苏区群众看病。中央红色医院建立后,院长傅连暲不仅尽心尽责为红军伤病员治病疗伤,而且不辞辛苦地为当地老百姓治病。据傅连暲的回忆,当年一位叫毛焕章的群众的老婆生孩子难产,经傅连暲精心抢救,母子平安。后来,毛焕章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并附上一张全家福照片给傅连暲,以表谢意,信中说是红色医院和傅院长救了他家十二口人。
三是培养人才,承担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的教学任务。1933年8月,红色军医学校从兴国县茶岭迁到瑞金,改名为红军卫生学校。为推进苏区红色医疗事业的发展、方便学校教学,军委总卫生部决定将红军总医院合并到中央红色医院,并将中央红色医院作为中央红军卫生学校的附属医院。从此中央红色医院的医务人员经常到红军卫生学校给学员上课,同时红军卫生学校的学员经常到中央红色医院实习。通过系统培训,中央红色医院为革命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医务人员,并分配到了红军各部队医院,成为红军卫生工作骨干,在红军部队和苏区地方卫生医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开展了卫生防疫工作。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前,由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等诸多原因,赣西南、闽西广大农村不注意卫生,喝生水、生病叫魂不看医生、停尸不埋等恶习旧俗极为普遍。尤其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苏区后,这种状况更为严重,致使各种烈性传染病在苏区时有发生,严重危害苏区军民健康。中央红色医院在中革军委的指示下将防治痢疾、疟疾、下肢溃疡和疥疮四种常见病,作为卫生防疫保健工作的重点,指导苏区群众深入开展卫生运动。1932年1月13日,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在《红色中华》报第五期头版发表社论《大家起来做防疫的卫生运动》,号召群众加入到防疫卫生运动中。
1934年4月,中央红色医院改为中华苏维埃国家医院,傅连暲担任院长。同年10月,苏维埃国家医院编入红军野战军参加长征。
(文章节选自图书《共和国摇篮——中央国家机关在瑞金》,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9月版)
作者单位: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