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付:老手艺 创造新生活
“我就是靠着老手艺,才创造了今天的幸福新生活。”近日,在遵义市余庆县子营盘街道上里社区,杨秀付在加工房给邻居修理好锄头,就谈起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驾驶三轮车的杨秀付
杨秀付年幼时因病致使双腿不能站立。“随着一天天长大,看到同龄人纷纷过上了好生活,自己也想过上好日子。”杨秀付表示,受同龄人感染,尽管自己是肢体二级残疾,也不能靠父母护养、亲戚救济、国家低保活着,还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体现自身价值。
在余庆,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那灵动飞舞的巨龙,不仅是工匠们技艺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传承与展现,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杨秀付编织的龙灯竹架
靠着从小就被龙灯文化熏陶,在县残联的帮助下,15岁那年杨秀付开始拜师学艺,向编织龙灯的老艺人学习。
“天还没亮,我就去师傅家。”杨秀付说,常常是人到了,师傅还没起床。等师傅开门时看到他坐在门口,师傅瞬间感动了。
杨秀付是真心学技,师傅是诚意传艺。
当年,杨秀付就把选竹子、裁竹条、扎竹条等编织龙灯的一套手艺学了个遍,并吸收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第二年冬月,杨秀付就单独接活,一个月不到就编织了10多条龙灯。
杨秀付正在帮邻居维修农具
“他手艺很好,每年只要过年,周边只要玩龙灯的村寨都来他家订。”上里社区居民徐二姐说。
杨秀付在编织龙灯手艺的基础上,还琢磨了簸箕、鸟笼、背篼等竹筐的编织技艺及锄头、镰刀等农具的维修焊工手艺。
“5公里范围内的农具和竹编都是我在接活。”杨秀付介绍,农忙时节,他还要驾驶三轮车到黔东南州镇远县、铜仁市石阡县等周边地方做活。少则驾车出去半个月,多则3个多月。
说完,杨秀付翻身爬上经过自己改造过的三轮车,熟练地提手刹、打火、加油门、捏刹车,给记者演示驾驶过程。
“靠手艺挣来的钱能养活自己吗?”记者问。
“完全没问题!”杨秀付指着加工房旁边的两层大房子,这就是他30来年用手艺挣钱修的自建房。
话音刚落,杨秀付继续驱车行驶在路上,他正用勤劳的双手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幸福,过上更好的生活。
记者 田牛强 通讯员 唐钰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