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博物馆里的“网红”们
前不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在三星堆周边发现重要遗址——联合遗址。联合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丰镇联合村1组,南距三星堆古城遗址约8公里。
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中,一件商周时期的泥塑陶猪引发热议,它形象呆萌可爱,栩栩生动,神似知名电子游戏及动画《愤怒的小鸟》里的“蠢萌”小绿猪。网民调侃:“这是穿越了吧!”
是现代借鉴了历史?还是过去预测了未来?
当然,除了泥塑陶猪,联合遗址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发现。
专家认为,此遗址应该是三星堆古城遗址周边一重要聚落,涵盖了近5000年来连续不间断的区域发展史。此发现拉开了对三星堆周边区域研究的序幕。
三星堆除了泥塑陶猪还有许许多多的“网红”,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是干啥用的?
《盗墓笔记》中描绘的秦岭青铜神树有神奇法力,那么它的“原型”——三星堆的青铜神树,是干啥用的呢?
先来看看古代的“神树”是什么?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海外东经》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山海经·海内经》
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淮南子·坠形训》
原来,传说中的神树是古人心中日神盘桓的地方,也是探寻宇宙、交联人神的神奇“通道”。
东方的扶桑神树还有段挺有名的“十日神话”:在一个叫“汤谷”的地方,生长了一棵叫“扶桑”的神树,扶桑树上有十个太阳。
这十个太阳,是帝俊和羲和的儿子,汤谷是羲和给十个太阳儿子沐浴的地方。十个太阳每天轮流上天值班,一个在天上,剩下的九个就在扶桑树上。
再来看看三星堆最出名的青铜神树。
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一共有九只鸟。
确定的一点是,三星堆青铜神树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三星堆青铜树也是先民智慧与精神的象征。
三星堆青铜面具: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
青铜大面具的外形双眼外凸且两耳穿孔,乍一看感觉对着所有考古队员笑,看起来和日本“奥特曼”还是很相似的。
那么到底这件青铜大面具有何用途呢?从挖掘出来到现在为止,专家们也是一直都在争议,有专家说青铜大面具代表了三星堆的一种图腾象征,也有专家说是一种祭祀的礼器。
三星堆出土的诸多青铜面具包括三种纵目形象:一种是两眼向上挑,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凤眼”;一种是眼球向外突;还有一种是两眼之间有完全纵向的第三只眼,就像二郎神杨戬似的。
对于这种形象的来源,专家有很多猜测。
一说是古蜀人缺碘造成的。古蜀人生存于山林之间,很有可能由于食盐缺碘,导致患上甲亢病。而甲亢的一个症状就是眼睛相对突出,经过夸张,就有了三星堆内的纵目形象。
还有学者认为,铜人的眼球凸出来,成圆柱体,可以当作是在直视、怒视着什么,也许正是在模仿日神烛龙。因为日神可以烛照九阴,在举行燎祭或大傩时,把模仿日神的铜人作为祀事对象,众鬼就会惊恐而无处遁形。
除此之外,学者们大多认为纵目形象与古蜀人的眼睛崇拜有关。在纵目面具之外,三星堆还出土了大量与眼睛有关的器物:大量的铜眼泡、菱形眼形器,以及额间戴冠的纵目面具。
这也许代表了古蜀人的一种精神诉求,3000多年以前,地处四川盆地的他们希望看得更远、了解更多的未知世界。而在一个神权社会的氛围中,他们认为巫可以看到凡人所不能看到的世界,这种被神化了的眼形器,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还记得“爆款”国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那两只呆萌的“结界兽”吗?它的原型就是三星堆的文物哦!
铜大立人像手里握了啥?
最能代表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应该就是这个铜大立人像了。
铜大立人像: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由立人像和台座两大部分接铸而成。
铜大立人像是最能让网友脑洞大开的文物,不少人都在好奇“它手里究竟握了啥?”我们一起来感受下。
有人认为铜大立人像手里握着的应该是权杖。在三星堆遗址中,曾出土过金权杖。金杖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金杖是代表政治权力与宗教权力的权杖,为古蜀国最高的政治人物与宗教人物所用。
这意味着,铜大立人像就是古蜀王本人?
然而,大家仔细看一下两只手洞口的方向,根本不在一条线上啊!另外,这个洞太大了,尺寸不合适。
从整体观察铜大立人像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底座很窄(还是空心的),整体高度有两米六左右。
原本就已经非常巨大的手中,要是再握着物品的话,它很有可能是“站不住脚”的。或许,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铜大立人像的手原本就是空着的。
铜大立人像“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很有可能是权力。超大的双手环状紧握,代表着“把握”;环抱胸前,代表着“拥有”,这是权力的本质。于是,铜大立人像既不是人,也不是神,而是古蜀王对权力崇拜的符号。
你觉得三星堆铜大立人像手里握的是什么?
拓展:三星堆是个什么“堆”?
三星堆因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和遗址北面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观而得名。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普遍原则是“小地名原则”,即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
三星堆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4800至2600年(时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初),其中古城是三星堆先民来到遗址之后几百年才开始修筑,面积3.6平方公里,由东城墙、西城墙、南城墙、月亮湾内城墙,以及新发现的“北城墙”、李家院子城墙等组成。
三星堆文化,是指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周边的,以小平底罐、鸟头勺把、高柄豆为典型器物组合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文化来源正在研究中,除了与中原夏商、长江中下游文化关系密切之外,还有部分元素尚不清楚,但与所谓玛雅、外星人目前看来没有任何关联。
关于三星堆的时间,以下为基于目前考古发现和研究得出的认识。
时间表(图源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目前只有零星刻画符号(可能具有特殊含义),没有发现文字。
三星堆博物馆,是专题性遗址类博物馆。现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分为第一展馆(综合馆,陈列金、铜、玉、石、陶等类文物,神树在这个馆)和第二展馆(青铜馆,铜大立人像在这个馆)。
很多观众反映“永远”找不到的大立人展厅,其实入口就在青铜馆一楼的面具展厅和青铜人头像展厅之间的右边,记得不要错过哦。
三星堆对于四川乃至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唯一延续了2000年的先秦古城古国遗址,是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的重要实例。三星堆深刻影响了巴蜀考古和巴蜀文化研究,并与四川及中国考古事业的起步、发展、转变、繁荣息息相关。
三星堆发现以来的九十余年历程,是一代代学人披荆斩棘、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的历程,是拨开四川远古重重迷雾、重建四川古代巴蜀历史、建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进程的历程,更是打造巴蜀文明金色名片、见证巴蜀文明从盆地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