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种传男不传女的古老文字,它是国内仅存的两种象形文字之一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2019-10-13 10:44

       在贵州,曾经"地无三尺平"的殊境,令诸多久远的文化得以留存。绚烂文化的基石,是寻常百姓祖祖辈辈的的日常与劳作。
       黔山深处,"非遗"蕴藏丰厚,这些从历史中迤逦而来的人和故事,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现代文化奇迹:水书

古老的拉旦村

      这是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拉旦村。石块小路被人踩马踏而磨得光滑圆润,古树披挂一身的节巴犹如铜盔铁甲。木楼灰褐色的蛛网在风中飘扬,正与南飞的燕子道别。拉旦河裹挟着秋雨,从寨子跟前缓缓而去。一看就非寻常村落!

水书·铜钱卜卷选页

      果真如此,这里有“水书”。它是一种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号。水书与东巴文,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种活着的象形文字,被学者称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族人口只有四十万,却是全国十七个有文字的民族之一。不过,水书只有八百多个字符,它只在本民族的学问家“水书先生”当中传承。现在三都县境内,只有三百多名水书先生。除他们外,哪怕是语言文字学家,也是“水书盲”。水书只供祭祀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文化奇迹。

网络图片

      水族自称为“虽”(音)。水族先民是从河南濉水(古地名)一带因战乱而迁徙到南方来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器上二十四个符号,它困扰了考古界40多年。河南省有关单位看到水书的报道后,向贵州省档案局请求协助辨认。经荔波县几十位水书先生辨认,认出了十三个,这十三个符号与水书相同!这足以说明水族在夏商时期,曾与汉民族共存于中原大地。水族有些与古汉语发音相似的语音,比如筷子的水语发音是“箸”;古称新年首月为端月,端月首日为端日,水语至今把过水族新年称为过“端”。这些东西多古朴!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岑家梧先生在《水书与水家来源》中写道:“水家古文字创制之时代极为古远,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并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

水书·命相彩绘卷选页

      当年拉旦村村长石国张懂得水书。
      “你为什么要等到三十岁,而不是二十岁、十岁或更小的年岁就学水书?”
      “年轻那阵不想学,成家以后才学它。现在我们村最年轻的水书传人,也是学校毕业了才开始学的。我们这一代人,寨上有三四个会水书;比我年轻的,只有两个人会。”

端节的水书背景

      村长说出了拉旦村成年人才学水书的现象,但对我的问题有些答非所问。村长的师父、耄耋老人石映德为我解惑:“我四十多岁那年,我们寨上七天死了两个男人,要为丧家测算办事的日子,我就跟石明清大伯开始学水书了。当年我只教了村长一个徒弟。”

草垛上的水书

      问题的答案渐渐明晰。因为水书如今是用在婚丧、建房这样的大事上,孩子就算学会了,也全无用武之地;人要活到一定的年岁才能取得社会公信力,才能在礼仪场合“办事”。如果学而难以致用,自然就不想学了!

水书先生带徒

      水书的传承困难重重。首先是现在年轻人出外打工谋生,没空学、不愿学,从小学习水书的人很少;其二,水书积淀深厚相当难学。八百个象形文字只是水书文化的冰山一角。水书是一种习俗,它包括丧葬、嫁娶、营造等卷种,内容涵盖天象、历法、天干、地支、八卦、时令节气等,一般人望而生畏。水书没有统一的刻版,是靠手写体传习。不同的手写本有不同的字体,古体、今体、异体皆有。老人告诉我,当年自己学水书,是把字写在手掌上,犁田的时候边看边记,有时犁尖从田土上滑过去,自己全然不知,被人笑骂“呆子”;不是有心人,学不会水书啊。其三,水书是由水书先生进行传授,其实,水书抄本上记载的水族文化只占30-40%,其余均为口传,反复传播,难免就走样了。天长日久,一个师父一个样,还不知究竟谁对谁错。水准高的水书先生,每人都是一座活态博物馆。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一位水书先生离世,就是一个重大损失。水书先生去世后,如家族内无继承人,家人会将水书抄本焚烧或陪葬,这个损失就更大了。其四,水书自身的传承机制也对传承水书有诸多限制。首先,水书传男不传女,这就排除了一半人口。教授水书基本上是无偿的。十几年前,拉旦村拜师是一次性的送三十六元钱和几升米,师父就要甘于奉献,长年教授徒弟。

水书·卵卜卷选页

      石村长对我说:“水书的学问大着呢,既不能传给外人,又不能传给自己的崽!”
      “就捂在自己脑子里?”
      “哪里哪里,比如我传给叔叔二十多岁的崽,我的崽也是二十多岁,他只能跟我的师父学,不能跟我学。”
      “交叉着学?”
      “是啊,我们一家人也只能有个把人学。”
      “规矩挺大的。”
      “这学水书,也是做贡献,一家做一点呗。要是一家个个都学,怕家里以后的子孙不发达哩!”
      哦,学习水书的禁忌和顾忌都不容小觑。

水乡风光

      2006年水书民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水书的抢救和保护上,陆续传来佳讯:一项重大成果面世——《中国水书》已正式出版,该书对三都、荔波等地的水书进行了全方位的抢救和整理,收入了1453册水书;该书参考手抄本成书年代、抄本尺寸、色彩品相等编目,让原件重现,解决了水书研究者阅读原件的难题。《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文化保护条例》已于十一年前生效。水书已经进入了水族地区许多小学校的课堂,又开始呈现复苏之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