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传媒力量·桐梓行 | 小西湖,自然的馈赠与历史的沉淀
湖面碧波荡漾
湖岸绿树成荫
声声鸟啼传来
令人游目骋怀
如果说平湖、绿林、清潭是杭州西湖的特色,那么贵州桐梓小西湖的特色就是秀山、深谷、奇洞。
小西湖景区位于遵义市桐梓县楼山镇天门河,距桐梓县城3公里。
奇特又丰富的自然景观,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舒适的自然气候,这里的美,是隐秘而富有内涵的。
水电站依山就势,筑坝拦截滔滔天门河水,形成水面一百多亩的人工湖。陈祖东先生震撼于此美景,因怀念时已沦陷的杭州西湖,所以将此地取名为“小西湖”。
石工碑
上下天门洞
天门河水电站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
国内首个地下水力发电厂
相结合
丰富了小西湖的文化底蕴
石工碑有四米多高,塔身四面由青石镇嵌,北面刻“小西湖”三字,东西两面刻有造湖建厂的经过,南面刻有陈祖东1944年创作的长诗《石工歌》,《石工歌》歌颂了桐梓人民参加电厂修建,支援抗战的爱国之情,同时也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悯人之心。
1935年红一军团在长征转战桐梓期间,发动“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活动的战斗遗址之一,为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四渡赤水的胜利取得了物资上的保障。
天门洞不仅是红军长征战斗遗址,同时也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门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天然溶洞,天门洞分为上天门洞、下天门洞、洞中有洞三个部分。
上天门是自然形成的横跨两山的天生桥,天生桥正中是一个长逾百米的溶洞。
上天门洞的洞顶之上还有洞,相传,这里曾是藏宝洞,可容纳近千人。
天门河水电站始建于1939年,是我国最早的熔岩地下电站,也是第一座地下水力发电厂。
天门河水电站在抗战时期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工业大学等5所大学的专家、教授共同设计完成,通过驼峰航线运输,创造了当时中印空运重件的最高纪录。
文稿:杨雯雯
指导老师:李娟
出品: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
桐梓县文化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