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高原“守夜人” ——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大队长杨洋
今年5月,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大队长杨洋获得西藏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并在全区作巡回报告。莫大的荣誉将激励他,竭尽所能,守好雪域高原的林海安全。
杨洋率队参加灭火战斗 施福寿 摄
坚守在“高原林政执勤第一哨”
小时候,杨洋听老人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折勒干布是雪域高原的一位英雄,为了搭救自己的同胞,跃马提刀杀向欺压牧民的贵族牧主,但因寡不敌众,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折勒干布藏刀便是牧民为纪念藏族英雄折勒干布而命名的。这个故事在他心中种下了一个英雄梦,他希望等他长大了,也能像折勒干布一样勇敢守卫雪域高原。
2008年6月,从军校毕业的杨洋。2012年,杨洋与队友来到了海拔4350米的松多林政检查站。该站是林芝通往拉萨木材运输车辆的必经之路,也是原武警森林部队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执勤任务最重的执勤点,被称为“高原林政执勤第一哨”。
“那时候的执勤,取暖靠抖、通信靠吼。”杨洋回忆,高原的严寒天气让他的南方队友小赖苦不堪言,即使戴着皮手套,手还是严重冻,先后用了20多盒冻疮膏。
2年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当地部门职能的转变,他们大队的松多检查站撤防了。在松多检查站执勤的2年里,他们平均每天检查运送木材车辆几十台,每天查处盗运、超载木料20余立方米,累计挽回经济损失百万余元。他和队友化解冲突事件10余起,感化60余名盗运木料的不法分子,为3000余人宣讲了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先后拒贿几百次,金额达数百万元。
2014年,杨洋来到原武警西藏森林总队拉萨市大队开展森林防火工作。高原氧气少、气压低,徒手站立也相当于在平原负重训练的强度,哪怕上一个小坡,都让人气喘吁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和队友坚持下来。多年来,他和队友先后完成了青藏铁路守护、拉萨救助站执勤、日多木材检查站执勤、“高原利剑”野生动物专项保护行动、林芝卡定沟森林火灾跨区增援扑救等任务。
杨洋扑打火头(前一) 。 施福寿 摄
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
2018年转制后,杨洋和队友成为了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的一员。当时,有的队友出现“躺着就是奉献,训练多了伤身体、不值当”等怕训厌训的心理“高原反应”。转制不改初心,守好林海安全,是他们森林人的职责使命。大队结合“一主两辅”职能定位,坚持“两严两准”建队标准,先后完成昌都市芒康县“4·24”、日喀则亚东县“12·29”、林芝市尼西村“4·14”和察隅县“10·27”等跨区灭火增援任务,激励他们为西藏生态安全作贡献。
气候特殊,扑救每一场森林火灾都是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作为大队里的老人,杨洋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依旧冲锋在前,带领队友一次次在火海鏖战。去年10月27日,林芝察隅县突发森林火灾,严重威胁县城及周边3个村庄安全,特勤大队紧急驰援。面对悬崖上明火肆虐、无人机投掷灭火弹无果的严峻形势,杨洋和队友主动请缨,利用绳索系统实施悬空索降,成功处置10余个火点,被地方扑火人员赞为“火场蜘蛛侠”。
31日下午,灭火战斗正激烈的时候,一根直径约50厘米的树木被烧焦轰然倒塌,连带着滚石砸了下来。危机关头,杨洋一把拽开了旁边正在清理火点的水枪手,自己被滚石砸伤了脚背。经过10天的连续奋战,他们成功扑灭大火。
山脚下,完成救援任务的队员望着恢复宁静的山林草木,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刚入职的消防员罗士鑫对杨洋说:“这一刻,大家脸上的‘烟熏妆’是最美的,我从中感受到了高原‘守夜人’的使命价值。”
杨洋在训练中的瞬间 施福寿 摄
“我是党员,我先来。”
换装火焰蓝后,“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任务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和能力要求,杨洋和他的队友稳扎稳打、攻坚克难,在“开头难”迈向“从头越”。
2020年10月,特勤大队在拉萨河组织水域救援夜训,气温只有5℃,河水更是冰冷刺骨。大家手中的电筒微微颤抖,面露难色不敢下水,一脸茫然地看向杨洋。平日的训练是为了在实战中多一分生的把握。
杨洋第一个跳入水中,随即队友们也跟着下了水。
实战化训练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本领,在全国森林消防队伍首届“火焰蓝”特种救援大队比武中,他们大队取得了水域救援课目第一名、总评第二名的好成绩。
杨洋总是把”我是党员,我先来“挂在嘴边,一有任务就往前冲,工作14年来,他先后完成灭火作战60余次,其中重大森林火灾灭火作战20余起,参与陕西省洛南县“7.22”抗洪救灾等10余次抗洪抢险救援任务,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这些荣誉激励着杨洋不断前行,像折勒干布一样,为了雪域高原的绿水青山顽强拼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责任编辑:穷达卓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