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沙滩文化的特征和精神内涵
大家都知道,沙滩是一个地名,她位于贵州遵义的乐安江畔。在沙滩这个不大的地方,孕育出了著名的沙滩文化。
沙滩文化在清代就产生了,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特征和精神内涵是什么呢?今天笔者就来说一说,一家之言,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沙滩位于遵义市新蒲新区东北部,新舟镇南部,距遵义市约 40 公里,在新舟集镇(新舟场) 11 公里的乐安江畔,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属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
沙滩早在宋、元之际便已开发,是播州杨氏领主(土司)杨应龙的弟弟杨兆龙的庄园,称为官庄。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发生平播战争,播州杨氏土司被明王朝剿灭,实现改土归流。黎朝邦的《官庄记》记有此事。
改土归流后,遵义县设13里130甲,沙滩属乐安里的三甲(一里设10甲),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推行城乡地方自治,沙滩属东三区的三甲,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后、沙滩属东三上区之一甲。解放后沙滩为三区禹门乡下属的一个村,人民公社化以后,沙滩是新舟区禹门公社下辖的一个大队。
黎氏原籍四川广安,宋代就有族人作过官,出过诗人,与苏轼结为诗友;明代有族人点过“状元”,当过礼部尚书的高官,堪称“诗礼传家”的望族,改土归流后,其中有一小支迁来沙滩占籍承种,世代在此生息繁衍,以耕读为业,至今已近400年。
从那时起,沙滩便成为黎氏家族聚居地,现有近百户人家,房舍罗列,星罗棋布。居住的居民中,黎氏姓就占90%以上。村子座落乐安江畔,前带清流,后枕岗峦,房舍掩映着翠柏修篁,呈现出一派勃郁幽清气象。村前江中有个大沙洲,长约百丈,形似琵琶,因而被叫作琴洲,沙滩也由此得名。
沿江两岸,田畴沃野,眺望十里;山岗上杂树成荫,茶桑满山。村南约一里地有松柏蓊郁的龙盘山,山上有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禹门寺,巍峨的殿堂隐没在修柏古松的林嶂间,寺前绝崖数十丈,下临乐安江,潭深水碧,山影清波。与沙滩隔江相望的望山堂园林,林壑清幽,亭榭错列,遍植奇花异卉,四时纷红濹绿,花香四溢。附近还有锁江桥、石头山、栀冈、水牛山和青冈山等多处景点,风光秀丽,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吟咏不绝。
在沙滩这块土质肥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景色秀丽而仅方圆几里的土地上,从明末至清末,文化沿袭三百余年,出了数十名举人、进士。
一、沙滩文化的渊源
在张其昀先生主编的《遵义新志》里,把黎恂在清代中叶施教之处的沙滩,列为遵义两千年历史发展的一个文化区,定为沙滩期文化。过去对沙滩文化的区间,皆以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黎氏第八代黎安理中举为始,至清末废科举为止,约130年时间,故史有“沾溉百余年午”的结论。
其实,沙滩的文化追溯起来有300余年,其文化氛围从沙滩第一代黎朝邦起便已形成,所以,沙滩文化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形成的过程。早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黎氏一世祖黎朝邦(四川广安州金刀里人),随川路总兵刘铤平播入遵,次年改土归流时黎朝邦据沙滩,黎氏从此在那里定居下来,黎朝邦是个读书人出身,他在沙滩以耕读为本,临死前对4个儿子留下遗嘱:“载月著犁锄,栉淋风露雨,嗟彼膝前人,相看默相依,诗书旧生涯,功名行潦水,呜呼金石言,世世宜循轨。”这个遗嘱体现了他耕读为本的思想,是黎氏必旺的重要因素,耕而丰衣足食,学不求做官,在于增知识、修品行、涵养乡风以固根本,故以后七代黎氏后人严守遗训,每代人人读书,且有以诗书入宦的人,在任清廉,两袖清风。
近200年间黎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虽无大的成就,但在沙滩形成了男耕女织,热爱学习的浓郁风气。可视为沙滩文化的润育阶段,亦可称为沙滩文化的前期。现将沙滩黎氏从第一世至第七世(嫡传)情况简介于下,便可得出以上结论。
第一代黎朝邦,明万历进士,明兵部侍郎梁应奇谓黎朝邦十岁出试童子,十四岁学使观其不凡,首选食廪饩,人劝入仕,辞曰:“龙兮为阳,秋而伏藏,其幽之浒,育之繁昌。平播之明年(明万历二十九年)乃迁播郡隐,治家之法于子孙之诗礼,文物(读与耕)四时课将之,仪节饶有古懦风焉。”
第二代(黎朝邦之四子))为:长子黎怀仁,号静轩,以庠生从军,著有《程子注》、《易经注》二书;次子怀义,廪生;三子怀礼迁叫川大足罗井场;四子怀智,以功名任湖北黄冈知县,明亡后在禹门寺拜丈雪为师皈依佛门。
第三代(黎怀仁之三子)为:长子黎民忻,以道德文章鸣一时,“经提学使冯云骧荐于朝,膺宣德郎以六品职用,奉旨文行兼旌其庐,授广西庆远府河池同(州判)。次子民向,育养(抱养)民启俱儒。”
第四代(黎民忻之三子),长子黎耀,次子黎炳,诏赠武功大夫加上卿内阁太子宾客,加封三代,曾祖为荣禄大夫,祖为资善大夫,父为中顺大夫;三子黎烈任大理府经历,继任川东道经历,著有《增删四书》、《解增补易注》,集学问故事地理秘决于诸稿。
第五代:天明;中秀,博学善射,有投笔请缨之志入武庠,继明任荣昌县令。
第六代(天明之三子)国柄、国桢、国士,前两人情况不详,其中国士为遵义府学贡生。
第七代:国柄子黎正训府庠生,长期任教。
第八代:正训子为黎安理、黎全理、黎上理,全理、上理无传,将沙滩文化推向高峰的是黎安理之后代。
以上从第一代至黎安理中举计179年,代代有子弟摄取功名,亦有著作传世,其文化一脉传承,连绵持久,蔚然成风,明晰清楚,故沙滩文化的历史,应上溯七代至第一世黎氏始祖朝邦,下到清末,总计300余年,才是沙滩文化历史的全过程,孔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沙滩于西南一隅,文化传承10余世,实属罕见,此为一种说法。
也有人考证认为,沙滩文化奠基人应该从黎恂算起。黎恂(1785—1863)字雪楼,一字迪九,晚号拙叟,为沙滩文化启蒙者黎安理的长子。安理幼遭磨难,半世困顿,医、ト、星、相无不涉历,雪楼幼年随父就读,安理对其期望甚殷,课读较严。雪楼从小就沉毅寡言,胸有大志。16岁补县学生员。嘉庆十五年(1810)中举人。十九年(1814)成进士,以知县用,分发浙江桐乡县。随后,在清代嘉道咸同之际,又涌现了以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数十名文人学者,泽润黔北,角逐中原,会盟吴楚,名噪中华,其著述达221种,2000余万言,内容涉及经史、诗文、音韵、地理、训诂、版本目录、科技、金石、书画等10多个领域,多方面的文化学术成就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在《辞海》中有条目,在《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国古典文学辞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发展史》、《清代艺术概论》等众多国家级工具书上,有沙滩文化和沙滩文人成就的记载,《清史稿》中有6人入传,《大英百科全书》亦有沙滩学者条目,沙滩文化成就曾名噪华夏文坛,蜚声海外。曾国藩、梁启超、张之洞、张裕钊、吴汝纶、翁同和、赵香宋,以及当代名家胡先骕、章士钊、缪钺、王驾吾、钱穆、钱仲联、钱钟书、白敦仁等诸多名家都对沙滩文化都作了高度的评价;徐世吕编的《晚晴移诗汇》收人了沙滩10余人的诗,且郑子尹一人多达30余首。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校长竺可桢及文学院院长梅光迪、史地所所长张其昀等学人亲临沙滩考察,并在浙江大学主编的《遵义新志》中将沙滩定为全国知名文化区;著名文化名人丰子恺和李瑜、罗巴山等出于对文化的崇敬,专程游沙滩创作了《子午山纪游》。沙滩文化究竟怎样来计算,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管怎么说,沙滩这样一个小山村的文化成就和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故沙滩应名符其实地称为中华文化名村。
二、沙滩文化代表人物及历史
沙滩文化的前驱黎安理(1751——1819年),号静圃,乾隆举人,大半生从事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晚年曾作过山东长山知县,很有政声,著有《锄经堂诗文集》、《梦余笔谈》等。他的德操对子孙影响很深。
沙滩文化第二代传人是黎恂、黎恺两兄弟,文才过人,有“黎氏双璧”之誉。黎恂是嘉庆进士,出任浙江桐乡知县,设塾授徒,他把三万多卷图书陈列在锄经堂中,让门人乃族中子弟取阅,时加指点,为门人及子弟们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打下扎实基础。黎恂研读经史,治宋五子之学,著有《岭石斋诗文集》、《千字诗注》、《读史纪要》、《四书篡义》等。他是沙滩文化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人物,英国《大百科全书》录载其行迹。黎恺(1788——1842年)字子元,道光举人,任过印江县学训导,开州训导,著有《近溪山房诗钞》。
沙滩文化的第三代传人是黎兆勋、郑珍和莫友芝诸人,是他们把沙滩文化推向辉煌阶段。黎兆勋(1804——1864),字柏容,青少年时代与郑珍、莫友芝同窗艺砚,探讨学习,切磋诗艺,友谊深厚,通经史,尤嗜诗词。礼部尚书潘祖荫称他和郑珍、莫友芝三人为“黔之通人”,任过石阡府学权教授,开泰县教谕,湖北鹤峰州州判。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与江汉、吴越诗家交游,诗、词创作成就渐高,有《待雪堂诗钞》、《葑烟亭词钞》传世,为黔中一流词家,在全国诗坛也有名望。
郑珍(1806——1864),字子尹,少年时代就读于黎氏家塾,得大舅父黎恂精心指导,博览群书,精研宋学;又拜贵州学政程恩泽和遵义学府教授莫与俦为师,研习汉学,以“汇汉宋为一薮”为治学宗旨,融合宋代理学和汉代许(慎)郑(玄)之学。著述宏富,经学和文字学的成就很高,有许多独创性见解,学界推尊为汉学大师,有“西南巨儒”之美誉。中过举人,任过古州厅(今榕江县)学和荔波县学训导,主讲遵义湘川书院和启秀书院,培养大批英才。黎氏门中兆祺、庶焘、庶昌诸昆仲,均出其门下。
莫友芝(1811——1871),独山人。其父是翰林院庶吉士,是他把乾嘉学派的汉学传到西南地区。莫友芝承家学,又师承雪楼先生,广交天下英儒硕彦,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是清代着名版本目录学家和书法家,着名诗人。终身从事教育,不鸣一官,晚年入曾国藩幕府。与郑珍齐名,有“西南两巨儒”之称。
沙滩的第四代传人有一大批,其中以黎庶昌最为突出。
黎庶昌(1837——1898年),字莼斋,从小就有大志,26岁时向皇帝上“万言书”,指陈时弊,力主改革。在曾国藩幕府供职多年。师从曾氏,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成为晚清着名散文家,曾任外交官,驻西欧四国达八年之久,又两度出任驻日本国公使。著述颇丰,代表作有《拙尊图丛稿》、《西洋杂志》等。
黎庶昌之后,沙滩文化渐趋式微,其子侄辈中虽有不少人能诗善文,有成就者不太多,黎氏之学只汝谦、黎尹融较有名望。汝谦是光绪举人,两度赴日作神户、横滨领事馆;任过《时务报》编辑,著有《夷牢溪庐文集》、《诗钞》,并翻译《华盛顿传》。黎尹融是光绪进士,任过知县、知州等官,曾赴日本考察,有诗文传世。黎尹融之子黎渊、黎迈留学日本,分别获法学博士和理学硕士。黎渊在民国初年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政法学堂。郑氏之学后继承乏人,莫氏之子虽有莫友芝之子绳孙,祥其之子莫祁、莫堂继承,均留居江南,成就不甚高。
沙滩文化在此期间的代表人物是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前期为黎兆勋)三先生,其著述最为宏富,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辞海》中列有条目,《清史稿》有传,简述了他们的学术和文化成就。
三、沙滩文化的特征
其一、有教无类,献身教育的精神。沙滩的文人,几乎人人当过塾师、书院主讲,或任过教授、教谕、训导等学官。有的毕生以教育为职志,写了不少教育论著,黎安理、黎恂、郑珍、莫友芝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家。
其二、热爱祖国、关怀桑梓的精神。沙滩的文化人有忧国忧民的好传统,有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的诗歌中,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郑珍不畏权势,用诗歌揭露各级官吏、豪绅、武将和兵弁搜括民脂民膏罪行。莫友芝流寓京师期间,正遇英法联军攻打北京,他写了不少诗歌斥责投降派,哀悼京城沦陷,圆明园被焚毁,表现了“匹夫未敢忘忧国”的精神,黎庶昌为巩固祖国西北边防,请求亲自去西北边境考察,未得准许;他便搜集一些冒险家、旅行家的日记,整理成两个地理学专着,送交国家有关部门作用兵,通商的参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他捐输万两白银充作军饷。
四、沙滩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一、逆境中成才的品格。逆境中成才,是沙滩地区人才堀起的普遍规律,是沙滩人所具有的高贵品格。清代中晚期的沙滩地区,由于远离中心城镇,加之交通落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僻处边隅的小山村。黎氏家族累代耕读于此,并未由于地理位置的偏僻而自暴自弃,也没有因为有山的阻挡而短视,黎氏自从定居沙滩以后,努力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隐而不仕,常常以诗酒自娱,以棋琴相友。”通过在家设立私馆,教育家族子弟,“以走出沙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奋斗目标。”这种在逆境中成才的品格,是沙滩几代人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
其二、生活中严格的家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依规矩不可能成就方圆。黎氏家族累世谨守儒家礼法和严格的家训,从儿童起就要接受诗的教育和礼的规范,黎恂注解的《千家诗》是必读的课本,黎安理的五世族祖黎怀仁曾训示家人:“在家不可一日不以礼法率子弟,在国不可一日不以忠贞告伺寮,在乡不可不以正直表愚俗,在官不可一日不守清、慎、勤三字。凡百所为,敬恕而已。”正是在黎氏严格家训的启育下,经过数代人的生活实践和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为良好的情操与风尚。
其三、交往中兼容的品质。沙滩人善于吸取多方面的文化营养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以开发的精神适应知识的更新和时世的变化。正如黄万机先生在他的研究成果《沙滩文化志》中所指出:“郑珍绍继黎恂的宋学,又向程恩泽、莫与俦问汉学,向贺长龄问宋学,并把二者结合,拟汇汉宋于一炉。黎庶昌学古文于郑珍。又向曾国藩学桐城——湘乡派古文,并与散文名家吴敏树、张裕钊、薛福成、吴汝纶等交游,互相切磋,取人之长。在西欧任职期间,留心考察各国政俗民风、经济社会、交通地理、风土文物,获得丰富的生活实感,拓展了知识领域。对一些国家的议会民主及机器生产表示向往与倾慕。”
其四、学习中教育的重视。沙滩地域文化的迅速发展,重视教育和尊重图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根据记载,黎氏家族对子女的教育在妇女怀孕时就开始进行,怀孕妇女“必须根据各人文化修养的高低或研读经史,或品味诗文,或吟诗谱词、练字学画,或听人吟哦、谈古论今,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以丰富生活内容,调节生活节奏,增加生活情趣”,要求怀孕妇女“口不出恶言,耳不听恶声,杜绝一切暴戾淫污的影响,促进胎儿的健康孕育。”
其五、阅读中收藏的热爱。清代中期以后,私人藏书逐渐形成风气,沙滩黎恂的“锄经堂”、郑珍的“巢经巢”和莫友芝的“影山草堂”,构成了贵州的三大藏书家。郑珍之子郑知同在诗中写道:“我邦自昔罕聚书,但解买田遗孙子,独有锄经偕影山,参我旧巢同鼎峙。百车汇作三家村,四部醍醐备美酒。”根据记载,黎恂特别留心收藏图书,到京师会试期间,经常光顾琉璃厂、隆福寺一带的书市,观览购买图书,任桐乡知县后丁忧返里,购买图书数十箧运回沙滩,藏于“锄经堂”中,为当时学子治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郑珍40余年竭心收罗图书,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抄录增加收藏,并对藏书进行了认真的整理,类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装几十个书箱,为贵州地方文献的收集做出了贡献。莫友芝在青年时代,即喜欢收藏书籍,每次上京应试,都留心搜求秘籍,经过长年累月的收藏,其藏书可与黎、郑两家相左右。郑、莫、黎三家藏书不仅为他们各自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培育了他们的后辈、亲友、学子,为沙滩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结论
总而言之,沙滩文化的丰富成果和高尚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整理、研究,并加以继承、弘扬,近些年来,黔南成立了莫友芝研究会;遵义成立了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省文史馆,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及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等团体,先后举办过多次有关沙滩文化的学术研讨会。早在1992年就在贵阳举办了黎庶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港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100多人,聚集一堂,交流研究成果,使沙滩文化的影响更加扩大。
黄万机先生曾写过《潜谈“沙滩文化”资源的评估与开发》和《沙滩文化概述》,书中有真知灼见,大家可以找来翻阅一下。总之:在明清时期沙滩出现了一些能人志士,他们思想比一般人先进,同时关心国家事务,忧国忧民,牺牲自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作者系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