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深度丨“村超”的故事里,多了恩情和救援者
“‘村超’故事里,有亲情、友情、爱情,有球员、村民、游客。”这是榕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村超”主持人余彩虹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所说的话。而这一次,和榕江“村超”有关的故事里,又多了恩情和救援者。
7月26日,曾被洪水肆虐的榕江“村超”球场,将迎来灾后首场赛事。对于站在球场中央的主持人余彩虹而言,这是她第三年执掌“村超”麦克风。但这次主持很不一样,不仅因为一个月前,她蹚过齐腰深的洪水,用镜头记录下生死救援与满目疮痍,更因为她深深记住了那些逆流而上的平凡英雄们。
与洪水赛跑的凌晨
余彩虹
2025年6月24日凌晨2点30分,家住都柳江畔的余彩虹被电话惊醒——都柳江水位告急,防汛应急响应升至二级,全县公职人员即刻进入战备状态。窗外洪水咆哮,余彩虹抓起采访设备冲入雨中。
此时,都柳江江水已灌进了余彩虹所住的龙泉井村,她家单元楼一楼,家具、摩托车、断裂的木板在浑浊的水流中翻滚冲撞,“我必须到单位去。”这个念头压倒了对危险的感知。蹚过及膝的洪水,余彩虹边走边拍,行至滨江大道,洪水已没至她的大腿。突然,一股猛力卷走了她的鞋,“像命运的警示,再往前,命就没了。”她事后回忆。此时余彩虹所处的位置正是三江交汇险处,前方单位的几棵大树已被洪水冲断。
一艘小渔船发现了她,渔船无法从急流中将她送往单位,只能将她转移到附近一栋村民房。这里已收留了十几位同样被困的群众。被困期间,这栋民房成了记录灾难与人性的窗口。
窗外,划渔船的大伯和小兄弟在湍急的水流中展开营救,他们徒手接住从被冲垮的木质楼房二楼窗户跳下的被困者。屋内,民房主人煮起一大锅面条,热气在潮湿的空气中升腾。“吃点东西吧。”他招呼着被洪水困住的人。余彩虹婉拒了这碗面——在信号断断续续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地与单位保持联系。记者的职业让她坐立难安:“我必须出去,记录正在发生的一切。”
镜头里的生死恩情
当天中午一点多,余彩虹得以走出民房,跟随一艘快艇来到受灾最重的区域——滨江大道。这里,昔日的高树仅树冠露出水面。在一处商铺,一名男子赤裸上身站在二楼广告牌上挥舞衣服求救——洪水已将他脚下的店铺完全吞噬。被救上艇后,他和妻子全程沉默,脸上只有劫后余生的茫然。
在受灾的小东门区域,余彩虹遇到了正在抢修快艇的蓝天救援队员,也目睹了救援队员将群众向更高处转移。一张张沉默而惊惶的面孔齐刷刷望向救援船只的方向,这景象深深刻进她的脑海,她将这一幕拍了下来,和同事们一起做成了短视频,在多个媒体平台传播,网友纷纷留言:榕江加油!为奋战在榕江抗洪一线的人民子弟兵、各级各部门以及社会爱心人士致敬!
一次救援行动,带给余彩虹更深的触动。一位阿姨被困民房三楼,消防员纵身跳入深水,踩着水下未知的物体艰难前行。当消防员将阿姨背出时,她的亲人反复哽咽着“谢谢你们”,这段视频发布后,一位母亲在评论区留言:“这是我儿子,好样的!”——消防员母亲的骄傲与被救者亲属的泪水,在灾难的底色上交织出最温暖的光。
感恩的约定
灾后重建如火如荼,而令榕江人最为骄傲的“村超”也定于7月26日重启。时隔一月归来的这场感恩盛典,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作为“村超”的主持人,余彩虹说,这次的准备工作除了熟悉流程、参加彩排,还要写出镜文稿、剪辑制作短视频,而她在这一次准备中也饱含着比以往更多一些的情绪,有期待,有激情,还有感恩。
她说,这一次球赛她的开场白不再只是点燃赛场的欢呼。“我将首先对准台下那些曾浑身泥泞的身影——“扫把大队”的街坊、被称为‘中国脊梁’的武警官兵、千里驰援的各地救援队和爱心人士……”余彩虹说,三年“村超”主持生涯,从未有一次如今天这般意义深重,因为这场万众瞩目的足球狂欢,是38.5万榕江人献给所有恩人的集体谢礼。
当球员在曾被淤泥覆盖的绿茵场上奔跑,余彩虹在解说中讲述洪水中那些微光汇聚的故事——小渔船的无畏、消防员的托举、街坊递来的一碗面,在这场名为“感恩·雄起,贵州‘超’力量”的感恩专场,每一个音符、每一次掌声都诉说着,洪水能摧毁球场,却冲不垮一座城的精神脊梁。